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名  称: 关于印发《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索引号: 54-10949-2021-00067
发布机构: 中新天津生态城
文  号: 津生发〔2021〕3号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文日期: 2021-03-10
发文日期: 2021-03-19
有效性: 有效

各有关单位:

      依据《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按照管委会部署要求,结合生态城发展实际,管委会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于2021年3月2日通过了第8次党委常委会审议,现正式印发。请各单位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1年3月10日

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和关于“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城自主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结合生态城“十四五”规划,依据《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坚持以政为引、以用为立、以转为要、以企为主、以人为本,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智慧城市示范区、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打造“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动力,为打造生态、智慧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0.46%以上;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30件;积极申报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在生态城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160家、14家和2家。

      科技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1.全力打造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科研设施。推动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二期合作协议签署,依托电子院引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孵化成果落地发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2.加快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已建成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电子综合检测中心、医工结合创新中心、先进科技创新中心五大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策源地,集聚光电芯片、人工智能、通信、智慧医疗等相关产业。

      3.争取更多资源布局重点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优势资源,争取更多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在智慧城市、大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解决重点产业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引领创新产业发展。

      4.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和检验检测平台。依托天津市大型科学仪器开发共享平台,推动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整合仪器及各类测试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区内科技创新券推荐机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券政策宣传与兑现工作,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创新。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天津版“国之重器”

      1.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以5G、光电通信、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性能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重点支持以肿瘤为代表的重大疾病预防干预、抗体及多肽创新药物开发、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关键技术。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分规模分类型扶持机制,支持一批前沿性、关键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开展一批切实提升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或产业化项目。遵循科研规律,开展项目动态跟踪和分阶段资助机制,确保科研创新效能提升。

      2.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构筑自主创新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智慧城市、大健康、电子信息等创新产业和创新能力提升,全力完善一个自主创新发展规划、一个完整产业生态、一个金融要素支撑、一个人才保障“四个一”支撑体系,持续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四链”深度融合,营造产业创新生态。编制智慧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规划,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大力引聚龙头企业和创新人才。

      3.深化科研创新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自主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硬科技创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高端创新资源带动”等方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合作,有效带动生态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促进院企合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先进技术成果在生态城落地转化;广泛宣传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提升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性。加强中新合作共享,结合生态城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特色寻找合作契合点,打造中新科技创新合作新亮点。

      4.加快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和聚集区。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形成成熟的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建设经验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智慧城市国家级标杆区,加速布局智慧产业,形成以滨旅智慧产业园、科技园、信息园为依托的“北智造、南创新、中转化”智慧空间布局。加快推动打造“项目+园区”的一体化实体聚集产业链,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地,推动康佳北方国际健康产业园等示范项目落地,推动中国电子(天津生态城)智慧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杰科生物医药研发基地三期建设。

      5.推动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和民生建设。着力促进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应用,以生态城智能科技、大健康、现代文旅、创意设计等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小区智慧化建设、打造智慧交通体系、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智慧医疗体系,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1.构建高水平技术转移体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牵引,引导科研机构向培养人才、科技研发、金融支持、成果产业化“四位一体”模式发展,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型。积极宣传技术转移体系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区内人才积极参加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定,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支持,推动成果评价师、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建立定期收集企业研发成果及需求机制,搭建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服务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架设桥梁,营造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氛围,促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参与“科技成果俏津门”品牌活动。完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政府助题”揭榜机制。

      3.打通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堵点难点。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有关优惠政策宣讲,重点瞄准国家高企、瞪羚、高收入的科技企业,进一步优化服务环节,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加大科技创新券、《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促进办法》、《天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宣传力度,为企业降低成果转化成本。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人员不作负面评价。

      4.积极承接以北京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二期建设。依托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启迪之星孵化器、北航星空众创等创新创业载体,积极链接北京资源,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交流,有效引导北京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在生态城落户,全力支持华慧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级,更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1.大力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建生态”思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把准招商引资方向,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任务,围绕生态城产业空间布局指引,实施专业化精准招商。出台生态城国家高企服务券,持续减轻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本,加大国家高企培育力度。

      2.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建立“国科小-雏鹰-国高企-瞪羚-领军(培育)”梯度培育库,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强化科技企业政策宣讲、政策解读与政策咨询,实施专人对接、精准辅导,加强伴侣式贴心服务,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不断做大新动能发展底盘,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综合考虑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和政府需求,出台相关支持措施,优先采购生态城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3.大力提升创新载体创新效能。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载体管理办法》,持续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推进北部智能制造与生物医药产业组团、中部智能科技产业组团、南部电子信息与医疗健康组团三大组团载体布局。支持孵化器围绕自身优势细分领域,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升级,并逐渐形成和产业园区对接,与技术创业高地互补的创业生态体系。推动设立工业加速器,探索打造中新合作孵化基地等创新型孵化载体。加强生态城科技创新载体管理,提升创新载体增值服务能力,实现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

      4.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探索推进企业双创中心、共享工厂等新型专业化载体建设,利用科技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开展生态城“创新之星”评选大赛、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Demo Day”系列活动、北航星空众创“创业周末”等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逐步形成具有生态城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

      (五)着力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充分利用好“海河英才”“升级版鲲鹏计划”等各级人才政策,发挥人才“政策洼地”的优势,推动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落实,为新动能引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产业(人才)联盟效能,以产引人、以人促产,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产业与人才集聚发展。采用长期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编制发布高端人才指导目录和科技人才图谱,聚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培养。建立天津智慧城市产业(人才)联盟,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基础人才振兴计划,培养“海河工匠”等高技能人才队伍。

      3.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生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赋予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落实代表作评价等评价方式,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人才评价周期。完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企业研发人才到高校任职。建立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元分配机制。

      (六)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多层次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和新区、市区有效联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研究制定与时俱进的科技奖励政策,激发生态城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城科技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发展,开发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技企业动态监测,做好企业科技服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技服务机构。突出产融结合,探索打造专业运营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平台,集成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融合科技金融要素,创立科技创新高效合作新模式。

      3.打造产融结合支撑体系。依托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发展基金等市区两级引导基金,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生态城产业母基金体系。充分发挥海河凯莱英基金效能,谋划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母基金。积极争取市科技引导金投资基金向生态城倾斜,拓展项目资源,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上市企业引育,不断挖掘优质企业,充实上市后备资源库。研究制定上市引育支持政策,及时跟进重点企业的上市需求,做好服务。针对企业融资需求,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服务、私募股权机构推荐等工作。

      4.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依托科普阵地、科普基地、创新载体等,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在全区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发挥好生态城推动自主创新工作发展办公室科技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政策保障。推动全区引育新动能、智能制造等政策落实落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考核体系,重点突出科技企业引入。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政策联动和协同配合,提升创新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

      (三)加强过程督查。强化目标导向,各责任单位要主动担当作为,细化年度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强化工作督查,跟踪工作进度,确保行动计划重点任务逐条逐项落实到位,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附件:1.生态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年度分解表

         2.生态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部门及任务分工表


2021年3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10  |  备案序号:津ICP备09004013号  |   津公网安备 12019502000004
联系方式:public@eco-city.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主办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10
备案序号:津ICP备09004013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502000004
联系方式:public@eco-city.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