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测试>创文进行时

滨海新区人争相为滨海添“绿”
创文让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发布日期: 2020-09-11    
  • |
  • |
  • |
  • |
  • “一开始我们沿着海河遛弯儿,看到河里有垃圾就顺手捞起来,没想到逐渐发展成了一支志愿服务队,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新村街海河园社区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杨女士看来,志愿者每天坚持“护河”,不仅用实际行动保护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唤起了更多人的生态保护意识。

    就如杨女士所说,近年来,滨海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启动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保宣传行动,大大提升了市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市民争当生态文明实践者

    海河园社区紧邻海河,居民走出家门,三五分钟便能来到河边。每天早晚不少居民都会到河边走走,杨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起初她的环保意识也不强,随着环保宣传的加强,她逐渐意识到了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我们离着海河那么近,保护海河其实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家一样,环境好了大家受益。”

    2008年,在海河园社区的支持、鼓励下,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包括杨金霞在内的13名居民成为了首批志愿者。她们每天利用早晚的时间,边遛弯儿边开展垃圾打捞、生态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一干就是多年,队伍也逐渐扩大。截至目前,这支服务队的规模已经达到16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不足10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志愿者们每周巡视查验、每月例行维护、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清整活动,通过擦洗文化墙、捡拾绿化带白色垃圾、打涝水中漂浮物、擦洗护栏等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带动市民支持创文、参与创文。志愿者们也用10余年的努力与坚持换来了附近河段的清洁。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同样的故事也在海滨街沙井子二村上演。沙井子二村毗邻北大港水库,村民们临水而居,与鸟为邻。然而村民们对于湿地保护、鸟类保护的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对此,村民田先生颇有感触。“我们年轻的时候,水库里的鸟铺天盖地。当时不知道这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更不懂得欣赏。”田先生说,近年来从村里到相关部门,经常开展湿地保护和鸟类保护的科普、宣传活动,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逐渐有了生态保护的意识。村里还专门组建了志愿者巡护队伍,成为生态保护力量的有益补充。

    “湿地是我们的福祉,保护水库和湿地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文明,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刻不容缓。让湿地不再‘失地’,我们美丽乡村的建设才完整。”沙井子二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系列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项目,以北大港湿地为主阵地,实施集科普教育、生态环保、道德塑造、自然课堂于一体的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关注湿地,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关心、关爱、守护自然,维护碧水蓝天。

    从参与者到受益者 新区人乐享绿色城市生活

    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不仅让人们的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还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季景峰阁小区的地库出口,设有一块与“城市大脑”相连的电子屏,实时显示周边路况。居民王先生每天出门前都会参考电子屏提供的信息,选择出行路线,既提高了出行效率,也践行了低碳环保的理念。“智慧化的生活体验,减少了司机在路上拥堵的时间,间接就减少了车辆尾气的排放。”他说。

    在胡家园街道旭辉澜郡小区,居民周女士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分别装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的垃圾袋封好口,依次投入楼下的分类垃圾桶。“从前感觉这样的‘绿色生活’离我很远,没想到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她说。

    自建区伊始,滨海新区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改善环境,以规划先行,实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用更多绿色元素扮靓美丽滨海。在滨海新区“绿色创建”过程中,新区人的生活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绿色的理念。如今,这样的理念已经让新区市民乐享绿色城市生活。

    2010年年底,天津碱厂搬迁至临港。老碱厂过去制碱排出的碱渣堆积成了一座山,就在这座老碱渣山上,滨海新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环保于一体的紫云公园,而今,紫云公园已成为一座绿色新地标。

    市民刘斌经常在紫云公园晨练,每当想起碱渣山的华丽变身,他都不由得感慨:珍爱生态、关心环保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光荣的义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都是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更是受益者。作为新区人要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创造美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