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测试>创文进行时

分餐——新时代饮食文明撬动的关键点

发布日期: 2020-07-09    
  • |
  • |
  • |
  • |
  • 最近,疫情的警钟让“分餐制”“公筷”被重新提起。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饮食新风尚——不浪费和分餐制。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公筷和分餐又一次被强调。今年多座城市发生聚集性疫情,是一次深刻的全民健康公开课。“民以食为天,更以健康为先”成为各阶层共识。让我们行动起来,推行饮食新文化的变革!

    一、什么是分餐制,与现在共餐有何不同?

    “共食”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如同现在我们每家每户的方式。在食物短缺、物质贫瘠的年代,共食有着诸多好处。

    “分餐”和共食是相对的。分餐是指由家人/厨师或服务人员,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盘或碗中,给每一个就餐者独自享用。

    二、分餐是否疏远家人朋友关系和距离?

    在我们的文化里,习惯了集体或大家庭共食,包括吃饭时候的张罗、客气、礼让和分享。与孩子一个碗甚至同用一双筷子吃饭、与家人客人相互夹菜、同喝一碗汤、同饮一杯水等等,把这些当作不分彼此的亲情的表达。

    这些表象跟“亲情”“关系远近”其实无关。现代社会里,物质极大丰富,表达亲情、表达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共食方式早已经不是唯一选择。当然我们还有一些烹饪或食用方法,也需要有所改变。

    三、通过共食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就有污染的毛蚶甲肝、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疫情。

    这些传染性疾病,大都与“吃”相关,或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疾病的有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污染,通过食物或饮食方式,传播给人类导致疾病传播流行。今天我们仅说生物性的,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昆虫和真菌等这些引起污染,一部分是原发性的(食物本身污染,动物鸡瘟病毒、口蹄疫、草莓被肠道病毒污染等),一部分是继发性的外源污染(加工导致、水源、苍蝇、制作者),第三就是就餐聚集中密切接触而导致传染,例如感染者的双手传递接触的用品(水/食物),唾液/分泌物污染用品(筷子、碗、杯子等),以及近距离的呼吸/飞沫传播等。

    有不少关于甲肝、禽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的研究证明唾液的可传播性,甚至本次新冠肺炎都有家庭、同学聚集性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明共食共饮是传染性疾病的温床。虽然说病毒存活受温度、湿度、pH值和需氧情况的影响,例如在鼻腔/咽喉/消化道的分泌物中受到保护,而在通风/干燥的环境,可以影响大部分病毒的存活时间。但对于传染性疾病而言,预防、减少密切接触是有效途径。

    四、推行分餐的益处有哪些?

    饮食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疫情给我们一次次敲响警钟,在全社会推行分餐就餐方式已经势在必行。分餐至少有以下好处:

    1.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塑造日常生活的规范,有利于每个人树立良好健康生活行为价值观,合理膳食、规律有恒,对有效预防和延缓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影响深重久远。

    3.约束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分餐有助于简餐。促进良好社会风气转变,环境和谐相处。

    4.促进新时代饮食技术变革,对烹饪方式、量化、器皿、减少盐糖使用等提出新要求,促进中华饮食现代化,更有利于国际化交往和适应社会发展。

    5.健康饮食文化传承,代际传递优良饮食文化,为健康中国行动加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