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种菜”一直是困扰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的“顽疾”。在滨海新区泰达街紫云社区,社工们巧用“攻心计”,通过合理化建议、科学引导,逐步带动居民共管共治,共同缔造美好家园,不仅让“顽疾”迎刃而解,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泰达样本”。
从种菜“典型”到学习典型
说起种菜这事儿,万联别墅小区的云阿姨(化名)和社工们都是会心一笑。这个建于1994年的小区,居民大多是老人,闲暇时间就把种菜当成了乐趣,小区公共绿地和空间被任意圈占,蔬菜种类五花八门。
三年前,云阿姨在小区里圈地种菜,社工屡劝不止。赶上创文第一年,面对社工的苦口婆心,云阿姨对种菜仍是决心不改。
在一次沟通中,社工王艳征了解到,云阿姨觉得物业种的一种植物容易招蚊虫。王艳征灵机一动,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再次找到云阿姨。“驱蚊草、薄荷叶、艾草……这些植物都有驱赶蚊虫的效果,既然您喜欢种花种草,不妨试试,还可以减少小区里的蚊虫。”
听到社工的建议,云阿姨欣然接受,买来种子,种了一小块“试验田”,大获成功。慢慢地,云阿姨“菜地”里的菜没有了,变成了可以观赏且兼具实用效果的驱蚊草。
随着种植成功,云阿姨也成了小区绿地宣传员,很多居民跟她讨要幼苗进行移植。很快,小区里的菜地就被美丽的植物覆盖了。
从对立到朋友,云阿姨的转变和带动作用让社工们心里有了底。其他小区也把云阿姨的故事当成学习典型去推广,成效极佳。
小菜园变身小花园
如果说云阿姨种的只是小菜地,那么成爷爷(化名)种的就是小菜园了。五花八门的鱼缸、木盆、铁盒子摆放在小区里,里面种菜;圈出四五十平方米支上塑料棚,小菜园一年四季都能种植。社工每次上门劝阻,一谈创文,成爷爷老两口总要犯“心脏病”。
对此,社工们采取了“步步为营”战略,先建议成爷爷把大浴缸、大木盆、水缸这样的种植容器换成花盆,并帮助他建成了一组小区里的微景观,让他的种植“高端”精致起来。尝到“甜头”的成爷爷欣然接受了下一步种植驱蚊草、香椿树这样的建议。
“小区环境是大家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破坏。”在社区的宣传下,云阿姨和成爷爷的故事还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居民意识到,喜欢种植不是错,但不能破坏绿地、各自为阵,而是要站在全体居民的角度,把小区当作大花园,精心呵护,用自己的爱好扮靓家园。于是大家纷纷认领绿地,一个个小菜地摇身一变,成了扮靓环境的小花园。
“柔性治理”让社区有温度
紫云社区的社工们就是这样在了解居民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社会资源,带动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这种有温度的“柔性治理”,不仅在解决“圈地种菜”的问题上发挥了奇效,还成了社区治理的“万能公式”。
曾经,万联别墅里有一处卫生死角,由于地处偏僻,每次清理后,过一段时间就又会出现堆物。和空地紧邻的是一家教育托管班,考虑到孩子们的健康,社工建议他们在这里安装上运动器械,这样孩子们写完作业就有了活动空间。也正是为他们考虑,让托管班欣然接受建议,一同清理垃圾。在社区和物业的帮助下,这些陈旧沙发、老球桌等杂物被清理一空。托管班在这里装上了篮球框、羽毛球网等设施,每天还主动负责打扫空地卫生。与此同时,王艳征还联系了一家篮球俱乐部,每周为孩子们上一节运动课,这一举措更是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也让托管班受益,居民幸福感倍增。
“从前种菜,现在种花。文明意识增强了,生活也变得更美了。”成爷爷说。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