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海洋局修复海洋生态 逐梦蓝色大海 滨城“蓝色海湾”已成京津冀市民亲海好去处 |
春暖花开的滨城,越来越多的游客接踵而来。在东疆亲海公园与海鸥近距离接触,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滨海步道公园骑行赏花……滨城的众多亲海公园,正成为游客们喜爱的出行目的地。而这些公园的建设,正得益于滨海新区海洋生态修复。目前滨海新区海洋生态修复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年还将有哪些举措?将如何惠及百姓?就这些问题,近日,滨海新区海洋局(以下简称“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文明接受了采访。
修复目标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
天津有着359公里海岸线,全部都在滨海新区。
据马文明介绍,天津市于2019年制定出台了《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2019-2035)》。根据该规划,围绕建设美丽天津、美丽“滨城”的总体目标,具体区域因地制宜,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岸线整治修复。“总体来说,通过海堤生态化改造实现堤岸整治;通过微地形改造,种植芦苇、碱蓬等耐盐碱植被,实现退养还滩(湿);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打造沿海生态屏障;通过河口综合整治提升河道行洪能力;通过互花米草治理应对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的破坏,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修复目标。”他介绍道。
多年来,新区也正是秉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采取水动力环境修复及生态海堤、生态廊道、生态绿道、滨海湿地建设等修复措施,实施多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修复范围覆盖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南港工业区等区域。目前,多个修复工程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工程于2021年竣工验收,该工程围绕安全防潮、生态修复等主要工作目标开展岸线综合整治,目前已呈现出蓝天绿树相映、空中海鸟翔集、水中鱼类丰富的美丽景象。“蓝色海湾”中的“东疆东部1.8公里生态景观建设工程”,便是市民们熟知的东疆亲海公园。公园结合城市功能,提升岸线防潮防浪功能,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打造观景平台、亲水阶梯等亲海观海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赶海拾贝、亲近海鸥……如今,登录各社交平台,可以看到,许多北京游客都在晒出“打卡”东疆亲海公园的照片。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滨海新区已初步完成滨城蓝色海湾修复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建设初见成效。”马文明说。
加速推进 更多亲海观海生态修复项目
滨海新区帮助市民追逐蓝色大海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十四五”期间,将累计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52公里。
据马文明介绍,“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立足海洋现状,统筹推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生态修复”行动计划,深度融入京津冀大生态格局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打造“渤海湾蓝绿生态景观带”“京津冀经济社会安全保障带”,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拉动沿海经济发展,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
仅2023年,便有多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
由区海洋局实施的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该项目位于滨海新区北部区域,由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寨上街道沿岸海岸带组成,范围包括泰达航母主题公园、蔡家堡渔港、滨海鲤鱼门、北疆电厂、大神堂渔港等,主要建设内容为退养还滩、退养还湿、微生境改造、互花米草治理、海堤生态化改造以及蔡家堡和大神堂渔港码头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还将在680公顷海域内实施牡蛎礁修复工程。
“该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底竣工,完成后将有效保障工程区域海洋生态安全,恢复增强滨海湿地、牡蛎礁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近岸海域水体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海岸带生态与减灾协调增效。”马文明介绍道。他表示,工程将在津冀交界滨海湿地处实施退养还湿,通过塑造深水、浅水、浅滩、高滩及驳岸空间等地形空间,营造水生、湿生、陆生植物逐渐过渡的自然群落,以满足水鸟的觅食、筑巢、栖息等不同需求,还将种植大面积芦苇、白茅和碱蓬等植被,打造静谧鸟类天堂、浪漫红海湿地和五彩缤纷海岸,重塑津门第一缕阳光的最佳赏景地。“未来,新区北部将打造出一条集瞰海、观鸟、拾贝、健身、自然教育、渔业民俗于一体的滨海走廊,为市民提供亲海空间。”他说。
除此之外,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北堤生态廊道工程、临海新城西南侧景观湿地工程都在实施中,将建成保护自然资源、联动滨海休闲空间的多功能复合堤岸。这两大工程也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二期工程则将于2025年底竣工。
“滨海新区在海洋生态修复过程中,将连‘点’为‘链’,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构建海堤生态廊道的连续性,结合适当的文旅开发,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态休闲带,为市民提供更多亲水亲海空间。”马文明说,“未来的滨海新区之海,一定会更美。”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