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4+6”重点任务体系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生态城赋能“双碳”目标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
近日,中新天津生态城制定发布《中新天津生态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聚焦产业、建筑、能源、交通四个重点领域,在无废城市、科技创新、碳汇建设、全民普惠、试点示范、对外合作六个方面开展支撑行动,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以绿聚产 构建低碳产业生态圈
据了解,根据《行动方案》,生态城将通过优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布局、降低产业耗值等举措,全面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生态城将以位于南部的科技园、位于中部的信息园和位于北部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强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降碳的重要支撑作用,打造“南创新、中转化、北制造”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其中,中新合作区南部和临海新城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软件、文旅等科技型、服务型低碳产业;中新合作区中部片区依托信息园,以“软硬件集成”为主导重点支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中新合作区北部片区和滨旅区域北部,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智能网联汽车等实体型低碳制造产业;中心渔港区域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延链补链,构建集仓储、加工、贸易、金融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
“在发展壮大现有产业的同时,生态城还将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光伏发电、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新产业;与此同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统筹考虑安全、质量、市场需求等因素,以先进地区产业能耗值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生态城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以绿筑城 超前布局建筑零碳化路径
作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目前,生态城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拥有国家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26个。按照《行动方案》,生态城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动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持续巩固绿色建筑“北方高地”“全国引领”的地位。
在绿色建筑品质提升上,生态城将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开发时序、阶段性规模,加快高标准绿色建材规模化应用,强化在规划、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管控,确保建筑的绿色性能完整;同时,积极探索木结构建筑、模块化结构建筑等其他装配式建筑形式。
在建筑能效水平提升上,生态城将积极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发展,以“住宅低碳、公建零碳”为目标,率先全面推进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超低能耗标准,新建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近零能耗标准;建立建筑用能运行监测平台,将用能数据融入智慧城市CIM平台和数据汇聚平台,通过建筑调适、智能化等手段,降低建筑实际运行能耗。
在建筑用能结构优化上,生态城将加快推动供暖用能低碳化,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居住建筑100%安装太阳能设备。
以绿赋能 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生态城基于区域可再生能源禀赋,初步建立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生态城将以能源深绿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大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力度,持续探索多元化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打造与生态城市融合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生态城将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加快太阳能开发,充分利用新建建筑和存量建筑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开发,并推动市级光伏项目建设,实现“能建尽建”;同时,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逐绿出行 打造智能低碳交通体系
据悉,《行动方案》还从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对构建绿色智能出行体系制定具体任务: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结合路网规划增设北岛、生态城中部区域及临海区域的公交线路;全面打造绿色廊道,构建蓝绿交织的宜行舒适慢行系统,结合区域景观特色建设高品质步行专用道,强化慢行体系与道路交通系统衔接,合理增加接驳公交枢纽、站点的自行车停放设施;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推动住宅小区、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的充电桩建设,并依托智慧城市CIM平台及应用建设项目,推动智慧赋能交通设施建设和绿色低碳出行。
据介绍,《行动方案》突出指标引领,聚焦重点任务,细化形成了包含160项工作举措、120个重点项目的工作任务清单和支撑项目清单,明确了“双碳”工作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同时,还将利用好生态城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积累的良好基础和拥有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动一批低碳零碳示范载体建设,在各重点领域打造一批降碳标志性工程,形成引领全国乃至国际的经验样板。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