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交出亮眼答卷 |
根据202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5年9月为首届全国科普月。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及市科协指导下,滨海新区科协牵头构建多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组织模式,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00余场,直接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以“突出特色、科普赋能、多方协同、全民参与”为特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普新动能。
全域动员:多单位协同 营造科普浓氛围
滨海新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责任单位、企事业科协、科普基地及有关单位积极响应,制定详细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区科协通过专题会议、发布通知等形式,完成活动动员、培训与部署。各单位结合实际策划活动,并多渠道发布信息,形成全域科普氛围,实现活动覆盖人群广泛、社会影响力显著的目标。
主场活动:聚焦实效 激发公众科学热情
9月20日至21日,区科协携手多家单位在大沽街道文体中心、塘沽洞庭学校主办“2025年滨海新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活动现场表彰科普工作突出单位与个人,公布全域科普品牌建设、志愿服务及科普传播作品大赛最新成果。“滨城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同步开展,吸引全区百所学校1000余名青少年参与,展现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资源统筹:多领域发力 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四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期间开展健康教育活动35场,发布健康知识文章和视频30篇,录制科普指南1期,发放宣传册2550余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利用电子屏播放健康知识,受益人数超万人。泰达医院创新“医疗专家进集市”模式,选派九大科室专家团队在跳蚤市场开展服务,融合医疗资源与社区生活场景。
区教体局围绕“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主题开展活动。近200所学校积极参与,通过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实践研学、科技展览等形式,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氛围。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举办“滨海新区中学生科学实验创新挑战赛”展示交流活动,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师生团队现场指导,学生通过学术汇报和角色互换质疑展现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各街镇结合实际,以“一老一少”为重点,开展贴近生活、群众的科普活动,参与群众超3万人,实现地域全覆盖。寨上街道举办“科普群英荟”舞台展演,组建“小寨之声”科普宣讲团;古林街道举办第二届“科普・古海岸”活动;塘沽街道开展“趣探科学奥秘,乐享亲子科普”“手作杯垫,科普随行”等活动;新河街道设立“流动科技站”并开展“科学运动会”。各街镇科普月期间累计开展活动和宣传占全区70%以上。
科普基地与企业科协:担当骨干 助力全民科普
围绕科学素养培育,开展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滨海新区选拔赛、“掌上火焰”等“科学实验秀”“N+课后三点半”科普活动、“探索海洋奥秘・共筑科普新篇”等科普讲座,打造“小小讲解员”“星际探索”等特色社团。产业联动方面,组织参观航天五院宇航探索中心的航天科技实践、走进中冶天工(天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科普开放日、探访津膜科技膜分离技术展厅的高新技术基地参观活动。资源整合上,举办“星耀双城”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连线天文活动,联合西青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开展“探索细胞奥秘,点亮生命未来”生命探秘之旅。
“为期一个月的全国科普月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走进生活的实际效果。”滨海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反馈来看,居民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了,遇到问题也更倾向于用科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在日常认知和行为的转变中。活动也为资源整合搭建了桥梁,我们联动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场馆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常态化的科普支持网络,这些资源不再是分散的,而是能更高效地为科普工作服务。”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