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全面实施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5年来成效显著 |
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关乎地区发展质效,关乎地区发展未来。自2019年起,滨海新区坚持市场化导向、企业化管理,在5个开发区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从推进招商服务部门、项目服务人员、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占比均超80%,到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人员管理体系,再到推动考核结果同职务升降、评先评优、绩效工资挂钩等举措见行见效……如今,法定机构改革已成为推动开发区“脱胎换骨”的利器,为滨海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劈开前路。
聚焦主责主业“对症下药”
实施法定机构改革,聚焦主责、做强主业至关重要。几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依据定位优机构、聚焦主责定人员、瞄准主业强考核,坚决把好“三个80%”关口。
通过积极结合主导产业精简优化开发区工作机构,5个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类的工作机构占比超过82%,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局、绿色低碳产业促进局等特色机构相继设立。同时,新区将开发区岗位划分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综合管理三类,直接从事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的人员占比达92%,实现经济发展主战场聚拢“精兵强将”。此外,通过结合开发区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设置考核指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占指标体系的比重也超过80%,人人重业绩、人人促发展的积极态势活力十足。
建立健全“三个能”体系
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意味着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三个能”体系势在必行。
为此,各开发区打开“能上能下”闸门,以任期评价为抓手,对评价优秀、业绩突出的人员优先使用,对工作业绩和聘期考核结果不佳的人员降级调整。几年来,5个开发区累计降职降级78人。同时,各开发区积极健全“能进能出”通道,市场化选用各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探索开发区授薪人员和雇员双向流动机制,试行“末位淘汰制”,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各开发区还严把“能高能低”标尺,大力推行到岗到人考核,推动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深度挂钩,使得同级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全部超过10%,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了考核有效力、干部有压力、做事有动力的发展新局面。
多管齐下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对于滨海新区来说,实施法定机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先行先试的优势,多管齐下探索新方法与新路径。
在探索创新“两个融合”模式过程中,滨海新区积极推动分类施策、分类治理,尝试职能剥离、街管融合,有序实施经开区和泰达街道重合区域、高新区海洋科技园与新北街道重合区域的社会职能剥离,打造了街镇与开发区融合发展的“泰达”“新北”模式。同时,滨海新区还积极尝试职能下沉、业务融合,在生态城创新设立三个片区工委(片区管理中心),聚焦社会治理、社区服务,有效推动社区和配套商圈的违法建设、广告设施、卫生、安全、文化、民生保障等执法事项及相关检查巡查力量下沉,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着力畅通“两个路径”赋能。一方面放权赋能,坚持开发区事开发区办,2019年协调推动16个市级部门与5个开发区直接签署委托下放协议,累计下放561项管理权限,2020年以来先后下放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审批权、区级人才审批事项等10余项;另一方面便利赋能,针对按法律规定无法下放而开发区需要的权限,建立健全“以文换文”“见章盖章”工作机制,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审签报送的文件和事项实行直报或容错办理,并协调推动市级相关部门结果互认。
改革成果竞相涌现
5年来,滨海新区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在此期间,天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国家级经开区中稳居前三,天津港保税区在全国区域类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获评优秀档,滨海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持续提升,东疆连续三年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获评“双A类”,生态城全力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这些亮眼成绩的涌现,表明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去年,滨海新区的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北方声谷建设成效显著,伴随着信创、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等海河实验室的陆续建成,一个个开放创新的“核心引擎”正马力十足地驱动着区域经济发展向前迈进。此外,以法定机构改革为契机,各开发区先后选拔培育了一批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务实求实的工作队伍,让干事创业的狼性和血性在“滨城”得到充分激发。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五年来,滨海新区全面实施法定机构改革的步伐始终坚定,这片区域正以改革为笔,在渤海之滨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