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发布会

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和医药外包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10-21 08:39      来源: 天津政务网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障碍语音播报

    10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和医药外包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市科技局副局长梅志红、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春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张力、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为大家介绍《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加快推动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并回答问题。

    市科技局局长 朱玉兵:生物医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产业。天津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中,合成生物和医药外包服务是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两个领域。

    在合成生物领域,我市建立了以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工业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节点,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天津市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等市级平台为补充的生物制造创新网络,打造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工程转化的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从头合成。

    在医药外包服务领域,我市拥有一批排名全国前列、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2023年,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链规上服务业企业共有52家。通过多年引育发展,凯莱英、汉康等发源于天津本地的医药外包企业已成功向全国乃至国际化发展,同时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斯芬克司等国内知名医药外包企业也都在天津落地建设重点研发生产基地,我市已成为北方地区医药外包服务领域重镇之一。

    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在合成生物、医药外包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市政府有关领导带领下,市科技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重点区和重点企业调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广泛征集重点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等意见建议,编制了《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加快推动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今年9月6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提出到2026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创新成果,布局一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并从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化效益持续显现、产业生态持续完善3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目标。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从构筑生物制造创新策源体系、持续支持基础和应用研究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多层次培育壮大产业主体、打造标志性产业集聚区、探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构建高水平产业人才梯队、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加强金融投资服务体系建设9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举措。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提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组建产业高端智库、加大资金保障3项措施。

    《天津市加快推动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强调发展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生态,强化平台、技术、人才、金融等全要素支持。到2026年,全面提升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能级,医药外包服务行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围绕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需求,从支持研发创新、加强对接服务、鼓励临床试验、加快引育项目、推进集聚发展、强化人才保障、加强金融投资等多维度出发,统筹创新平台、上下游企业、医疗机构、主题园区等各个层面,提出7条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支持、争取国家资源3个方面。

    科技日报:请问生物制造和医药外包服务两个政策出台有哪些考虑?两个政策分别有什么特点?

    市科技局局长 朱玉兵:我市在合成生物、医药外包服务领域具备国内领先优势,在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育、企业孵化集聚等方面成效明显。

    在合成生物方案编制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3个方面:一是聚焦推动成果产业化。过去几年,我市在创新端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此次政策的出台,希望在巩固好创新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围绕“研发—转化—产业化”这一中心任务,构建生物制造领域知识产权、技术熟化、创业辅导、创业孵化全周期服务体系。二是聚焦推动产品市场准入。目前,生物制造相关产品国家审批时限和产品准入周期比较长,不利于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获批建设“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等两个国家级平台。希望借助此次政策的出台实施,支持两个平台在津设立分类备案、审评审批、生产销售示范区。三是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目前,合成生物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标准方法建立难、取证鉴定难、鉴定机构匮乏、维权成本高等痛点。为更好探索合成生物产业司法保护新模式,此次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建立本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机制。

    在医药外包服务方案编制过程中,我们从3个方面突出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进一步满足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临床试验需求。为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生开展临床试验的积极性,首次提出了鼓励我市医疗机构建设研究型病房,并且研究型病房不纳入医疗机构床位数管理。二是进一步鼓励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政策聚焦创新策源对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充分发挥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作用,鼓励重点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三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外包服务行业集聚发展。政策突出了“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提出围绕经开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专业化主题园区。引聚凯莱英、海河生物、汉康医药等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客户企业在津投资落地,不断加大医药外包服务产业聚集的力度。

    天津日报:请问下一步就推动落实两个政策将采取哪些举措?

    市科技局副局长 梅志红:制定出台只是第一步,抓好落实才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抓好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统筹,按照市领导要求,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了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专班有37家单位,40名成员,专班是集中办公的。目前,专班有成形的六大机制,已经建立了市领导专题调度机制、专报报送机制、专班召集人周调度机制、统计监测和调度机制、重大项目专人服务机制和企业调研服务机制,统筹市区两级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专班的成立,将有助于政策的推广和落实,有利于各项目标任务的组织推动、监测评估,及时协调解决政策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是成立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单位有95家,涵盖了企业、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截至目前,联盟已经组织学术交流等4场活动,后期我们将形成常态机制,借助联盟更多地组织各类活动,通过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推动天津在医药、化工、材料、食品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为合成生物技术成果、医药外包服务构建广泛应用场景。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讲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加强科技政策宣讲工作,是推进政策落实、规范政策执行的有力抓手。我们将会同有关单位,通过组织政策巡回宣讲、发布一图读懂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做好政策解读。重点围绕国家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我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励举措等方式,开展政策宣讲工作,全面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政策获得感,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创新新动能,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政策知晓度,扩大政策影响力,提高落实精准性。

    人民网:请问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和做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 张力:我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十四五”规划。2023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200余家,营业收入超过970亿元。今年1—8月,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00多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总规模超千亿元。

    下一步,我们继续将以政策为牵引,以创新为驱动,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重点园区为支撑,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抓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围绕招商落地和增资扩产重点项目,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库,目前在建项目近200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将为我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积极跟踪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和知名龙头企业的布局动态,加大对接力度,争取更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落地。服务好已落户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扩大在津投入,吸引新业务板块布局天津。

    二是支持生物医药载体和园区建设。根据我市产业总体布局和企业发展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布局生物医药专业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依托保税区打造生物制造谷,力争建成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产业化基地;依托高新区打造细胞谷,打造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药物等共性产业化平台;依托开发区建设核酸药物产业园,搭建核酸药物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北辰区建设京津医药谷,发展创新药、现代中药、医养健康和医疗美容服务等领域;依托东丽区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聚焦医疗器械和高端装备两大核心产业赛道,构建医疗器械产业体系。

    三是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新赛道。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特点,布局小核酸药、核药、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比如在:小核酸药物领域,依托凯莱英、瑞博等核酸药物产业平台优势,聚集更多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落地。在生物制造领域,重点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生所和天津大学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聚集产业优势,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扩规模、强实力、增品种、创品牌。

    天津广播:滨海新区作为我市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将如何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推动政策落实、促进产业集聚呢?

    滨海新区副区长 张桂华:滨海新区持续落实国家和天津市有关工作部署,将生物制造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打造生物经济新引擎。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创新源头效应突出。拥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科技大学等优质科创资源,建有国际先进的智能生物制造基础设施平台与技术体系,聚集了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储备了一批非常有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制造创新源头。二是产业应用拓展加速。新区已形成“孵化—小试—中试”一体化产业平台优势,在生物基材料、酶制剂、绿色制药、人工合成淀粉、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分离纯化材料和装备等细分领域,建成了一批专业化中试放大平台,支撑产业规模发展,不断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化工、食品、材料、农业等领域转化应用,已经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力,围绕提升创新策源、培育产业集群、塑造生态环境、优化空间载体、实施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按照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强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创新源头,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与共性服务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二是打造生物制造领域新动能引育示范区,强化场景供给,引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布局高附加值标志性创新产品,促成一批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三是打造生物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完善“研发孵化—中试验证—规模生产—审批监管—应用推广”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充分释放生物制造的产业赋能效应,在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生物基材料、未来食品等领域打造若干特色主题园区,整合平台、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

    中新社:请问市卫生健康委在支持临床试验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卫生健康发展领域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于春泉:我们市卫健委高度重视、服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好临床试验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我们持续优化行业政策,在开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11个政府部门,出台了《天津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试行)》,引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规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以来,以“创新转化门诊”“医学PI陪伴服务”“工程师进临床”为主题举办专场活动50余次,6万余人参与,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过2.6亿元。我们持续提升临床试验能力,为解决临床试验机构遇到的床位数管理等问题,提出“临床研究床位不纳入病床效益、周转率、使用率”等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举办了“国际临床试验日”主题活动暨临床试验发展与研究型病房建设研讨会。同时,牵头促成了京津冀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助力解决企业关注的临床研究周期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临床研究支持、临床试验对接三大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临床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将积极开展临床试验竞争力提升、科技成果推介对接、助力前沿药物创新研究、药品安全巩固提升和服务企业五大行动,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我市临床试验机构的服务转化能力和水平,服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津云:在医药外包服务领域滨海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请问针对此次出台的政策,滨海新区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滨海新区副区长 张桂华:滨海新区聚集了一批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企业,2023年,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XO)产业集群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是构建新药研发全产业服务链条。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临床前研究—概念验证—临床试验—小试中试—销售流通”全环节服务体系;拥有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泰心医院、空港肿瘤医院等一批优质的三级医疗机构;同时,依托自贸区和综保区优势,形成了医药批发零售、贸易代理等企业高度聚集的态势。二是服务能力覆盖各产业细分领域。在小分子化药、细胞和基因治疗、病毒载体、核酸药物、医疗器械、中药、AI智能、设备耗材等各产业细分领域形成服务能力。三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滨海新区搭建数字化“科技创新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临床试验等相关服务和政策补贴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3个方面加快推动滨海新区医药外包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创新能级。加快临床研究型病房建设,整合集聚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药械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二是加强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药、人工智能、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细分赛道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搭建产学研医供需对接平台,营造良好区域发展环境,依托本土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扩展新业务板块和新的研发管线,做大研发服务行业规模,带动上下游合作伙伴和配套企业在新区进行新的投资和新的布局,带动医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政策原文: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推动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showtitle=&maintyp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indextitle=Titl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hushanshan&check_checkdate=2024/10/21 9:02:44&check_reasons=&check_taskid=0&check_istask=False&uncheck_taskid=0&uncheck_istask=False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