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领导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天津自贸试验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
8月15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就“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天津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在‘十四五’期间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效?”回答了中央媒体记者提问。
单泽峰说,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挂牌运行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形成一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一是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取得了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我们坚决扛起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使命,累计实施686项创新举措,其中4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加快构建起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其中,全国首创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海关监管措施,探索形成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和动产质押融资等新业务模式,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企业面临的疑难问题,为全国开放大局贡献了“天津经验”。
二是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了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我们立足滨海新区扎实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叠加效应,创新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经营性租赁飞机退租等业务模式,飞机租赁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二;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和外币国际保理业务,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30%;建成平行进口汽车服务中心和整备中心、二手车出口服务中心,平行车进口占全国总量80%以上,二手车出口同比增长46%;全国首单“两区”外保税维修、保税再制造试点、保税混矿等“保税+”业务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三是持续提升高品质服务效能,形成了一批品牌化、体系化的协同协作模式。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升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力水平。一方面,发起召开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在全国率先实施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推出230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另一方面,与阿联酋杰贝阿里和哈伊马角自贸区、新加坡等国际自贸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汽车贸易、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海上合作的战略支点。
单泽峰表示,面向“十五五”,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围绕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贸易便利化水平和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锚定战略定位 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滨城篇章
8月15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罗平就滨海新区五年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
罗平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滨海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合作功能区,是这个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的明确要求,滨海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战略合作功能区定位,奋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中展现滨海作为、贡献滨海力量。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大力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及创新业务板块,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级总部、国家管网集团LNG二级板块等一大批新设机构落户,累计落地北京来源重大项目投资额超2500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
二是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滨海新区创新资源加速纳入首都科创圈,7家单位加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12家单位列入京津冀概念验证平台清单,形成了“北京研发、滨海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体系,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等成功晋级国家队,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引领区域合作,中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投入运营。
三是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深度推进。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兴港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津石高速、塘承高速竣工通车,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航空口岸可免预约7×24小时通关和“空中申报、落地通关”。滨海新区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冀鲁地区实现检验互认,1108项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体化、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继续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持续深化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共建共享,服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齐头并进 滨海新区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任督二脉”
滨海新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刘朱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紧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个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途径,持续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批掷地有声的成果,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写下了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积极强化科创资源聚集,优化区域科创体系,推动形成了以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海河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为引领的自主创新体系。而在人工合成糖、血细胞分子图谱、脑机交互芯片、自主操作系统等方面,滨海新区也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使得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同时,滨海新区积极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构建高效转化服务体系,印发实施了《滨海新区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方案》等改革措施文件,全力推动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滨海新区通过试点开展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助力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绩效评估结果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并在全市推广。另外,在工信部火炬中心支持下,滨海新区还与北京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探索跨区域“通识+实操”培训体系。目前,在该培训体系下,已培养100名具备实操能力的技术经理人。
滨海新区也在全面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等组建了天津市创新联合体17个,深化有组织科研,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获批认定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建成20个产业(人才)联盟,构建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数字经济、信创等产教联合体,集聚领军人才1604人,海外人才超1.9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3.1万。
除此之外,滨海新区还前瞻布局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加强对核酸产业、“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信创谷”“生物制造谷”、小核酸产业等9个未来产业集聚区,入选天津市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滨海新区持续推进招商引资 扩增量提质效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扭住项目“牛鼻子”,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上展现了新担当、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了新突破、在提升开放枢纽能级上打造了新优势,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到今年上半年,新区累计引进内资到位资金8788.3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的较高水平。”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鲍健公布的一组数据吸引了在场媒体的关注。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招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国投集团生物制造研究院、中汽新能源等标志性项目落户新区,累计承接北京项目到位资金4120.23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新区重点引进新和成尼龙新材料产业链、中船船舶制造、青禾晶元半导体等一批好项目,集中在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力推动了新区的产业升级。
区领导十余次率团赴欧美、日韩、中东、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精准招商,登门拜访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海外成功举办10多场推介会;连续5年开展“外商投资服务年暨大走访”活动,搭建圆桌会、下午茶等多种平台,累计为外企解决了200多个实际问题,建立了全流程服务机制……“十四五”期间,面向外资企业的招商引资、服务活动在国内外密集展开,向世界展示出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优质环境以及市场新机遇,越来越多企业发出“看好新区未来”的声音。
鲍健介绍,“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202亿美元,累计新设1551家外资企业在新区投资,向世界展示了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的信心没有改变。其中包括大众变速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斯凯杰科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在新区扎根发展;路易达孚、艾尔姆等服务业外资发展迅速;一汽丰田、赛威传动等制造业外资纷纷增资扩产。与此同时,滨海新区也大力吸引了高端要素聚集,诺和诺德、奥的斯电梯等24家企业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总部机构;PPG、联合利华等55家外资企业在新区设立研发中心,深度参与本地创新。据悉,截至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区投资,设立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240家世界500强投资了2161家企业,呈现“底盘稳、势头猛、质量优、服务好”的特点。
接下来,滨海新区将聚势赋能,全方位拓展国内国际“朋友圈”,擦亮“投资滨海”金字招牌,加速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数字赋能、服务升级、协同高效 推动政务服务实现新跨越
8月15日,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主任李长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将以“智慧服务、企业赋能、部门协同”为主线,推动政务服务从“数字化”向“智能化”、从“便捷化”向“增值化”、从“单一审批”向“系统集成”的全面升级,持续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和获得感。
在“智慧服务”方面,打造滨海新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有关业务系统的集约整合和互联互通,全力建设滨海新区“一网通办”枢纽。平台通过数据赋能不断深化智能应用,推动71个简单高频事项实现网上自动受理、自动审批、在线签发,从过去“跑多次、等数天”升级为“零跑动、秒审批”,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1.7万余次。依托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人脸识别认证、线上委托授权等技术支撑,在全市率先试点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电子化改革,目前已上线首批74个高频事项,企业从材料准备到审批完成仅用不到1小时,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服务升级。
在“企业赋能”方面,将“一枚印章管审批”升级为“一个平台统服务”,线上依托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下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打造企业赋能服务专区,在审批集中的基础上,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引进法律、金融、人才、科技、数据等20余项增值服务,常态化开展60余次法律公益讲座、惠企政策宣讲、助企服务日等活动,惠及5000余家企业。
在“部门协同”方面,聚焦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办事需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做引领”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有序推动全国42个重点事项和天津市26个特色事项落实落地。另一方面结合新区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推出160项“滨城特色一件事”服务套餐,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办事渠道,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办理时限压缩65%,申请材料减少40%,目前,已服务企业1.4万余次。
政务服务改革永远在路上。“十五五”期间,滨海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十四五”改革成果基础上,以“数字赋能、服务升级、协同高效”为方向,推动政务服务实现新跨越。
国家支持政策赋能一周年 滨海新区四大领域成果亮眼
8月15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罗平围绕《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一周年,详细介绍了滨海新区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具体实践与成果。
罗平指出,2024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是继2006年国务院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后,国家立足滨海新区发展基础,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新一轮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关心厚爱、信任重托。一年来,滨海新区根据政策措施和天津市具体落实举措等,制定了372项行动计划,以目标量化、措施细化、项目实化、政策转化、清单责化的方式抓落实,切实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方面的政策举措,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落户,中国石化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一期等高端研发转化平台竣工,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用。
二是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筑牢发展根基。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方面的政策举措,围绕航空、石化、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经开区与中石化等共建南港绿色石化基地、保税区与中海油等共建海工装备产业园、高新区与航天科技集团等共建航天空间技术产业园、中新生态城与中国电子集团等共建中电天津软件园,形成了优势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打造更高能级平台。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方面的政策举措,持续增强天津港服务辐射能力,《天津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获批,集装箱航线达148条,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开通运营,2家企业获批保税燃料加注地方牌照。同时,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这个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型经济体制,自由贸易账户试点银行扩展至6家,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等试点落地实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四是在加强生态智慧和民生保障中建设“四宜”美丽“滨城”。滨海新区用足用好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方面的政策措施,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发展路子,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第四周期合作协议,航天泰心新增医疗服务正式落地,在部分重点学校开设“北京班”,持续增强群众的政策获得感。特别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全面启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探索正在有序展开,形成了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附加值细分产业为重点、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汇报,加强与京冀等地的政策衔接,持续深化《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先行先试,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滨海新区交出“十四五”期间 高水平开放答卷
“十四五”期间,截至2024年底,滨海新区外资企业纳税总额比“十三五”期间高10.7个百分点;外贸总额从“十三五”的年均5500亿元跃升到“十四五”突破6000亿元……在8月15日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滨海新区交出一份高水平开放答卷。
滨海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鲍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外资质量规模“双提升”,凸显了开放优势。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外资企业真金白银加码滨海,新区累计新设1551家外资企业,累计增资达109亿美元。这包括中石化英力士120万吨乙烯及新材料、诺和诺德无菌制剂等大项目纷纷落地;空客天津第二条A320总装线、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奥的斯合资公司等新项目快马加鞭推进;特别是诺和诺德累计8次增资,新增投资40亿元。
在外贸发展方面,滨海新区外贸呈现规模更大、结构更优、服务贸易增速更快等特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年均进出口额从“十三五”的2100亿元增至“十四五”的2760亿元,占比由38%升至46%。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领域快速增长。202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105.9亿美元,比“十三五”末年均增长10%。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以“服务更精细”“创新有突破”的“双轮驱动”服务模式,打造开放新引擎,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强筋壮骨”和创新的“生生不息”。
其中,全国首创平行进口汽车“三包共保体”服务平台,平行车进口量占全国八成,成为天津一张“闪亮名片”;二手车出口从“十三五”末的35台,到现在年出口近4万台,二手车出口数量跃居全国第二;跨境电商领域,滨海新区率先实现跨境电商“9610”直邮、“1210”保税备货、“9710”B2B出口、“9810”出口海外仓4种模式全覆盖;保税维修方面,滨海新区大胆创新,突破了飞机、盾构机等大型设备无法进入综保区维修的瓶颈。“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保税维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维修货值超过700亿元,产业规模和制度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滨海新区始终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在破除营商环境中突出堵点、难点上,推出一系列见行见效的硬举措,实现了营商环境的系统性提升。“未来五年,滨海新区将以更高站位推进改革迭代,以持续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法治护航吸引各类资源,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鲜明标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主任李长洪介绍。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方向,建机制、抓落实、促发展,全力打造全市第一、全国标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总结概括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落实“战区制、主官上”,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推动部署,形成高位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2020年,区委、区政府印发《滨海新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发布一个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实行改革举措清单管理。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出近千项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为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注入新动能。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十四五”期间,新区在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方面,除了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一个平台统服务”综合改革外,还推出了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最简告知承诺”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快捷高效。自由贸易(FT)账户落地推广,提高了外贸结汇效率,为企业打开了面向海外市场的通道;知识产权运行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此外,滨海新区在全域推行“电子检查证”制度,有效避免随意执法、多头执法等执法不规范问题,努力做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
三是坚持优化服务。秉持服务企业群众就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把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营商环境本质提升的衡量标准。新区制定了《政务服务常态化回访服务工作制度》和《滨海新区营商环境问题监督处理管理办法》。对办事企业群众进行100%全量电话回访,畅通服务渠道,形成常态化双向沟通机制。对营商环境问题的反映、受理、承办、回应、问责实行闭环管理,努力用问题真解决换取企业群众真满意。
“十四五”期间 滨城科创区建设步履坚定
滨海新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刘朱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滨城科创区作为滨海新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滨海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62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
从全球首款可开源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到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等一批颠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滨城科创区建设过程中,滨海新区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多年来,全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341项。
统筹规划,精准发力,协同创新。“十四五”期间,在滨城科创区构建的“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下,每一个板块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中,“一核”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聚焦打造成为我市对接利用首都创新资源核心载体,引领辐射全市及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支点,完成首批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复制推广,落地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截止到今年6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有北京来津企业862家,国高新、国科小等各类认证的科技型企业812家。
“一区”华苑科技园聚焦打造滨城科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融入我市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截至目前,华苑科技园已累计引入305家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其中京冀来津发展的科技企业84家;新入驻企业239家,入驻率居天开园各园首位;上市潜力企业达24家,在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占比达60%。
“一带”串联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打造滨城特色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带,集中承载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步形成新能源、信息技术应用、高端医疗器械、海工装备、细胞产业等五个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
“N园”持续发挥主题园区的主题式、组团式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细胞、智能光伏、航天技术、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创新园获批市级产业主题园区。
从成果突破到产业跃迁,从区域协同到生态优化。不难看出,滨城科创区在“十四五”期间已积蓄出强大的创新驱动力。站在新起点,这些活跃的动能将源源不竭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力,持续促进滨海新区不断攀高向新、加速跃升。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