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城” 赋能加力 |
9月27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据悉,《规划》提出多项举措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城” 赋能加力。
《规划》范围包括天津市域、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中心城市包括“津城”“滨城”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中心城区包括“津城”核心区和“滨城”核心区,“津城”核心区为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以内地区(含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绿化带),“滨城”核心区主要包括滨海新区海河南北生活区、经开区东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周边地区。
强化内涵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滨城”。“滨城”聚力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核两片”空间结构。“一核”指“滨城”核心区,东至海滨大道、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海堤及汉北路,南至津沽一线和津晋高速,西至秦滨高速、塘汉快速及蓟运河,北至兴港高速、永定新河和秦滨高速。重点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供空间保障,促进职住平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以各开发区为载体,强化创新功能培育。“两片”指滨海新区北部、南部2个主城片区。重点提升滨城主城片区发展能级。滨海北部主城片区依托汉沽城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产业区建设综合性主城片区,发展海滨休闲旅游、海洋产业循环经济、沿海都市型观光农业。滨海南部主城片区依托大港城区建设综合性主城片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贸易、制造、石化等产业链条,发展高等教育和生活性服务业。
《规划》优化“滨城”核心区空间布局,强化人口集聚,规划至2035年,“滨城”核心区常住人口约190万—210万人。重点打造“滨城”中央活力区,以及海河湾文化城中心、科学城中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海洋文化城中心等5处特色中心。划分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科创发展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物流仓储区和战略预留区等规划分区,保留周边的农林生态空间;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归并至邻近的规划分区。各类规划分区内用地鼓励混合使用,提高用地复合性,可在详细规划中结合发展需要,优化功能构成和用地空间布局,确定规划用地分类和混合使用规则,进行精细化管理。
《规划》加强“津城”核心区与“滨城”核心区互动联系。在建设海河纽带上,营造贯穿“津城”“滨城”、直达渤海的连续生态空间,划分“多彩主城段、生态绿谷段、蓝色滨海段”进行空间形态引导,塑造滨水公共客厅。重点建设海河柳林地区、国家会展中心片区以及于家堡一响螺湾片区。在推动要素共享上,加强“津城”核心区与“滨城”核心区的统筹联动,推动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资源的流通共享。加大“津城”核心区高端公共服务设施对“滨城”核心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推动“滨城”核心区和“津城”核心区采取合作共建科创“飞地”等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津城”核心区和“滨城”核心区旅游资源的协同联动,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运营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强化交通联系上,构建“津城”核心区与“滨城”核心区间多层级轨道交通体系,通过轨道交通走廊,加强“津城”“滨城”间的重点地区、重要枢纽之间的直联直通。优化“津城”“滨城”双城间多层级快速通道网络,结合沿线发展,改造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打通和完善双城间快速路和主干路通道,提升通道服务水平和能力,保障双城间快速通行,带动沿线发展。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