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第四期 |
8月7日至16日,市政府办公厅、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合作的《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推出特别策划“十项行动见行见效──滨海篇”专题访谈节目。该活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部署落地落实,宣传我市全面提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的具体举措和成效,邀请市发展改革委、滨海新区政府的分管负责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的主要负责人,走进津云中央厨房直播间,以主持人访谈和直播互动的形式,围绕推进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介绍各单位、各开发区在发挥滨海新区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阶段性成效;同时,还将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介绍在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方面的招法举措和经验成效。
8月14日,《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推出第四期: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韩林等嘉宾,围绕推进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向大家介绍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和阶段性工作成效。
建设海河实验室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无需双手操作,就可以通过“意念”隔空打字;瘫痪患者可以用“意念”使用智能手机……这些科幻电影中通过意念控制的情节,正在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从梦想照进现实,并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今年3月,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在高新区正式揭牌,是天津市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的第6家海河实验室。近日,实验室重磅发布基于“飞腾+麒麟”体系的国产化脑机交互信号采集系统“天谷”V1.0,这款产品成功与“飞腾CPU芯片+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组合实现兼容性测试与认证,进一步推动了脑机交互领域“全产业链、全环节”国产化进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大背景下,以脑科学、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布局的技术突破口。未来产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高新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落实“十项行动”部署,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聚焦包括脑机接口、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在内的7个新赛道,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脑机领域的发展也可以不断为高新区先进制造、健康医疗、航空航天等场景下实现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建设海河实验室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重要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高新区抢抓全市实施“十项行动”机遇,积极承接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后备力量,信创海河实验室、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以及今年揭牌成立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均坐落在高新区。这三个实验室既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更注重从“1到N”的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
目前,信创、细胞生态、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大海河实验室在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70项,其中,信创海河实验室与近百家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产业链出题,实验室答题”模式进行项目研发,与高新区龙头企业开展“信创适配中台”项目,企业拿出一部分专项研发资金,由实验室组织攻关、探索产学研联合研发的市场化合作机制;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建成前沿技术中心,6月份首批18支科研团队入驻,围绕细胞生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开发了全球最大指令集高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创造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最大指令集”的世界纪录,启动高性能脑机交互专用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等10个课题项目,引进中科晶禾、北极雄芯、千寻知药、天海元祺等近20家企业,孵化企业15家。海河实验室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
对标国家实验室,目前高新区已经推动海河实验室构建“揭榜挂帅”立项、“政产学研用金服”多元参与、“公司化运营”市场机制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特别是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加快孵化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是高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例,高新区以实验室作为细胞产业创新核心载体平台,引导包括血研所、天津药研院、合源生物等高新区细胞生态领域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孵化载体、创新平台等多元主体与海河实验室合作建设创新共同体,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活动,实现“1到N”的成果转化,产生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集聚效应。
高新区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扶持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助力科技企业成长。“企业创新积分制”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国家高新区试点推广的一种基于定量评价、非财政、非金融的新型政策工具。通过采集政务数据,对企业精准画像、精准滴灌、精准培育,主动为积分企业增信授信,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政府资源等精准支持。高新区自获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以来,以火炬中心制定的18项指标为核心指标,增加如“获风险投资金额、获科技奖励数量、拥有各级人才数量”等特色指标,构建“18+N”指标评价体系。企业只要注册授权即可查询创新得分,不用再填报数据。同时,高新区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等9家合作银行推出“科创积分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金融机构和信贷产品,用积分换取“真金白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创新积分制已服务覆盖各类重点科技型企业2300余家;推出的“科创积分贷”产品,已支持100余家企业获授信超4.5亿元。在提升高新区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同时,引导产业资源为积分企业赋能。此外,高新区正与中关村担保、海河产业基金、海棠基金、科创天使等机构洽谈合作,促进金融机构、投资资本和市场力量等精准发力,探索打造“科创积分担”和“科创积分投”等新应用场景,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融资发展渠道。
今年1-7月,高新区入库国科小1475家,全市占比20.5%;雏鹰企业412家,全市占比15.4%;瞪羚企业48家,全市占16.9%;科技领军(培育)企业51家,全市占比17.8%。今年上半年,金海通登陆上交所,科技型上市企业达15家,全市占比近三分之一。各项科技创新指标均在全市领跑。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在连续两年进位基础上再提升3名,排在全国第16位。
一是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完善形成“国家高企—瞪羚—科技领军—双五—独角兽—上市”梯度培育体系,挖掘优质创新主体资源,通过实施政策辅导、融资对接等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天津市细胞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科技金融持续赋能。高新区与海河基金等机构合作成立信创、新动能等12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超280亿元。设立“高新区海棠创投基金”“芯火集成电路天使基金”等专项子基金,加大创投、风投引进力度,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利用基金的杠杆作用和产业链虹吸效应,今年,高新区引进了元旭半导体、青禾晶元等优秀企业,完成了恒宇医疗、北京极豪等14个项目投资。
四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高地。高标准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贷后管理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和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等。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融合聚集发展
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经济服务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
首位度产业——信创,以曙光、飞腾、麒麟、腾讯、三六零、海光等企业为代表,目前已经形成了“信创包”整体方案供给能力,产业规模约占全市半壁江山。高成长创新产业——新经济服务业,代表企业有云账户、抖音、58到家等。以力神电池、环智新能源、巴莫科技、明阳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药研院、中源协和、合源生物、天九再生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列第8,目前高新区正在打造京津冀特色“细胞谷”;此外,还有以中海油、航天五院、航天十一院、凯发电气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高新区的五条主导产业链实现营收1068.4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新经济服务业、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条产业链分别增长31.4%、20.5%、17.4%、7.8%。在这些主导产业的支撑下,上半年,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其中,GDP增长6.7%,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4%;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9.8%,持续为全市和新区大局“添秤”。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高新区积极“谋”、主动“争”、加快“建”,持续招引重点龙头企业,推动成龙配套、成链成群。截至目前,围绕主导产业的项目有261个,总投资2031.28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分别是投资150亿元的蓝天产业园项目及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新奥产业园项目。蓝天产业园项目拟在高新区建设上市公司总部,将成为国内航天、国防电能源领域主力军。目前,已对接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并初步确认了一期用地规划和建设计划。新奥产业园新智感知项目目前主体已经完工,将于三季度正式开园运营,新奥集团上市公司总部将迁至该园区,引育优质上下游企业入驻。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比56%、52%、95%,分别高于全市30%、37%、75%,位于全市前列,产业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主要有三大举措:
一是紧抓产业链促进。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单独设立产业促进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人为各产业链的链长,统筹推进各产业链促进和招商引资工作;相继出台了信创、新经济服务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专项政策,构建了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12支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目前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280亿元。同时,围绕主导产业链,高新区也在积极打造产业主题园区,已经形成了“中国信创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新经济活力区等六大主题园区,目前正在打造航天产业主题园区。在这些产业链促进手段的叠加效应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韧性也十分突出,高新区规上工业利润实现逆势增长,利润增速达到18.5%。
二是紧抓优质企业培育。高新区专门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从创新提升、产业链协同、金融服务等多个维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举办了金融服务、申报辅导、知识产权服务等多场“专精特新”企业系列培育活动,优质企业培育卓有成效,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全市占比18%;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9家,全市占比13%;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全市占比14%;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全市占比17%,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全市前列。
三是紧抓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以来,高新区持续加强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工作。推动津荣天宇精密部品智能制造基地二期等总投资121亿元的21个重点项目开工;推动中环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二期等总投资697亿元的71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中电光谷等总投资148亿元的15个项目竣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压茬建设和顺利投产保障了高新区战新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持续扩大。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决策部署,高新区持续锻造信创产业支撑力和引领力,按照“中国信创谷”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重点突出创新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场景牵引、打造产业生态。目前,高新区信创规上重点企业已经达到117家,上市企业已达6家,2022年实现营收487.2亿元。
在产业生态方面,麒麟软件公司主导发起了Open Kylin(开放麒麟)中国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的建设,打造信创生态体系,扩大高新区信创产品的适用范围和适配领域。在载体建设方面,高新区持续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电子芯片平台等载体的建设进度,为产业集聚提供载体支撑。在人才建设方面,高新区以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信创海河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为引导,通过产教联合体等方式,为信创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持续营造“中国信创谷”的良好产业及人才生态。
瞄准北京“中关村”标杆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
华苑科技园是滨海高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承载了高新区六成以上的经济体量,七成以上的规上企业数量,已成为支撑和引领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天津市科技服务资源最密集、创新创业氛围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高新区瞄准北京“中关村”这个标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开高教科创园重大战略机遇,把将华苑科技园打造成为天津版“中关村”当作重要工作目标。
一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协同联动发展。高新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与央企对接,目前落地了中科曙光、中煤水文局集团、中铁十八局集团等40多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此外,引进360、抖音集团、58同城、新奥集团等一批京津冀地区龙头民营企业。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启迪之星等合作,累计引入册和孵化企业300余家。
二是突出创新引领优势,打造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目前华苑科技园共集聚国家高企近1700家,约占高新区总量的3/4;科技上市企业14家,超过高新区总量的90%;落地了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360信创安全基地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多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个。
三是聚焦高精尖发展,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地。打造华苑科技园成为新经济活力区,形成了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文创等为代表集群化发展态势,2022年新经济服务业营收达到941.37亿元,同比增长62%;此外,华苑科技园还是“中国信创谷”的拓展区,围绕芯片及核心硬件、信息安全、基础软件等领域,集聚了曙光、海光、360、天地伟业、南大通用等一批龙头企业,2022年信创产业实现营收接近500亿元,占据全市半壁江山。
四是打造优质载体,重塑产业发展新空间,做好优质载体建设。近年来,华苑持续完善产业载体建设和生态供给,形成了天百新经济基地、普天创新园、智慧山、国际创业中心等一批特色品牌载体,目前可用于研发、生产的载体累计超过100万平方米。下一步高新区将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定制化园区,陆续推动360科创园、新动能大厦、中电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平台、新智感知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载体落地,推动重点意向企业加快落户。
聚力打造“四宜”民生服务体系助推高新区城市品质再提升
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以“一核一网五聚焦”为实施路径,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推动几个园区优质民生资源供给协同发展,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民生服务体系,助推高新区产业环境的再优化、城市品质的再提升。
构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绿色转诊、智慧医疗增色”的诊疗服务体系。今年内华苑科技园环外将有一所450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可以满足基本医疗、中医、康复、体检、预防接种等需求,同时,考虑到环内居民就医的便捷性,2023年—2025年将设置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此外,在渤龙湖科技园,贝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现有基础上增设口腔、妇保等特色科目,与天津胸科医院、泰心医院签订联合救治协议,与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五中心构建医联体,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启动教育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加强均衡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保障供给充足。高新区今年启动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从源头加强均衡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设计,保障供给充足。后期,高新区将继续与属地公安户政部门联动,根据适龄幼儿的增速情况,提前规划、适时启动,以满足群众需求。
今年,华苑科技园将新添一所十二年制学校——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华苑外国语学校,该学校可提供学位2700个,这所学校的落地,也标志着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基础教育多元体系构建完成,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入学需求。
聚焦文教体,健身新风尚。高新区文教体方面强化载体建设,今年年初渤龙湖体育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体育中心设有游泳、射箭、羽毛球、网球、搏击等活动场地,配备了完备的体育健身器械,“一步式”填补了渤龙湖地区公共体育载体空白。自开办以来举办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赛事30余场,形成全民健身新风尚,6月份还承办了天津市首届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为推动高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为了缓解辖区双职工家庭暑期“看娃难”问题,高新区组织开展为期4期20天公益暑期夏令营活动,由社工以及高新区第一学校、渤龙大爷天团、体育中心教练的志愿者们一起带领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科普知识学习、图书阅读分享、红色观影等,各类活动共开展了160场,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干事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创业。
“高新印象”温暖民生行。为营造区域“四宜”氛围,高新区自创特色民生品牌——“高新印象”温暖民生行,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服务体验,例如免费文化演出、爱心义诊、云端民生公益课等共涵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民政等多领域惠民服务内容,今年累计开展70余场次,惠及6000余人次,不断提升区域居民、住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打造高品质生活贡献高新之力。
“十项行动”不仅是对天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和实践指引,更是开新局起好步、谋长远管眼前的战略框定。未来,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将扛起“支撑”“引领”两大使命,发挥战略部队、战略平台作用。下半年,高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科学指引,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为重点抓手,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主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各项部署,发挥战略部队、战略平台支撑力和引领力,坚决扛起“支撑”“引领”使命职责,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国信创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信创、细胞生态、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个海河实验室,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级,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推动滨海高新区成为创新的“主引擎”、产业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中展现高新作为。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