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第二期
发布日期: 2023-08-10 09:20      来源: 滨海发布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8月7日至16日,市政府办公厅、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合作的《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推出特别策划“十项行动见行见效──滨海篇”专题访谈节目。该活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部署落地落实,宣传我市全面提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的具体举措和成效,邀请市发展改革委、滨海新区政府的分管负责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的主要负责人,走进津云中央厨房直播间,以主持人访谈和直播互动的形式,围绕推进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介绍各单位、各开发区在发挥滨海新区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阶段性成效;同时,还将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介绍在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方面的招法举措和经验成效。

    8月8日,《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推出第二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曹红钢等嘉宾,围绕推进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介绍经开区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和阶段性工作成效。

    关键词1:点亮“于响”片区

    曹红钢介绍,今年起,经开区举行滨城核心区“于响”片区高质量发展推介会,打造“滨城”核心区的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半年来,我们举全区之力全面推动于家堡、响螺湾片区规划建设和跃升发展,变化有四方面:

    全新三大定位明确

    滨海新区发布《关于支持滨城核心区于家堡—响螺湾片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黄金十条,经开区发布《“于响”片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方案》,明确了“于响”片区打造“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运营示范区、新经济总部基地的三大全新定位。

    楼宇资产逐步盘活

    经开区随后出台《关于支持于家堡、响螺湾区域酒店型公寓享受民水、民电、民热政策的细则》《关于促进于家堡、响螺湾区域商务楼宇发展的支持政策》《关于支持中心商务区酒店型公寓人员落户的政策实施细则》三个配套细则和一部《关于于家堡、响螺湾区域商务楼宇招商包保工作实施方案》。

    管委会将“于响”片区46栋楼宇分解到管委会18个部门进行包保,实施“一楼一策”,全力推动在建楼宇加快进度,运营楼宇强化招商。

    文旅商活动带旺人气

    今年“于响”地区月月有活动,周周都精彩,已然成了老百姓网红打卡的必到之地。上半年已举办“魅力滨城 绽放于响”2023年春节文旅商娱系列活动、首届向海乐活节开幕式、潮音民俗文化展演、泰达春日生活节、乌戈国潮音乐节、端午龙舟争霸赛、天津茱莉亚国际钢琴艺术节等文旅活动,累计吸引近200万人次参与。下半年还将举办“市民乐享”系列户外音乐会、滨城跨年烟花秀等活动。硬件配套上,天津首块8K超高清大屏和裸眼3D更是多次登上热搜。有效提升了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于响”带来了人气和活力。

    招商引资成效成果显现

    上半年,“于响”片区新招商注册企业237家,注册资金合计约47亿元。签约(租购合同)落地项目28个,新增去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新增公寓租售面积近4万平方米。重点落地项目包括渤化易采平台项目、华电集团北京燃料公司项目、和众汇富财经新媒体项目、通用环球医疗集团项目、三峡新能源项目、美图美事项目等。

    曹红钢表示,“于响”地区目前配套越来越完善,人气越来越旺。这些要素的滚动聚集对于商业发展来说,都是利好。现在肯德基、观澜等一批著名餐饮企业已经落户了。要持续激发于响活力,产业是基础。经开区正在按照规划方案,大力发展会议会展经济,打造北方基金资管行业聚集区和“中国商业保理之都”,全力提高新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度。人气、人流、人口是路径。通过文旅系列活动,带动人气;通过人气吸引人流;通过健全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留住人口。

    经开区今年启动滨城核心区发展策划思路修改论证,完成核心区于响“一河两岸、一带六区”(海河一带,于家堡片区、响螺湾片区、东沽片区、西沽片区、天碱片区、蓝鲸岛片区六区)的策划,多维度激活“向海十公里”。塘沽南站、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教育、医疗配套建设,马力全开。耀华中学滨城分校、泰达岳阳道小学这两所学校的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一大街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泰达学校进入基础及主体施工;泰达一中二期、泰达医院二期、西区小镇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年内经开区还将启动和平保育院滨海分院建设。未来更是要支持楼宇内设置多轨制幼儿园及托幼机构,新引进1—2家全国知名学前教育机构,加快形成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全体系”的基础教育优质示范区。

    医疗方面,泰心医院的医技楼、介入中心等提升项目,已经完成内部装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关键词2:京津冀协同发展

    经开区发改局副局长林全新表示,今年初,经开区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六大攻坚行动,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成绩显著。

    上半年,经开区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170个,协议投资额约881.99亿元,注册资本金约853.27亿元。中国石化、中铁股份、华电集团、中化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等央企纷纷落地,涵盖装备制造、金融创新、科技服务等板块。

    重点协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预计2023年底中交;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储罐工程预计年内全部中交投产;北燃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已全部完工,进行投产前准备;中能锂业锂电池负极材料及锂电池扩产项目正在进行建设收尾和设备安装。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二期主体工程完成20%。维源泰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清洁能源总部基地项目一期竣工。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项目主体完成工商和税收迁转……

    协同载体建设日新月异。一直以来,经开区坚持高水平打造“北-中-南”三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承载地。在北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实新一轮京津合作共建协议,推动与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联动机制,着力将滨海—中关村打造为滨海新区中央创新区核心区;在中部,我们紧抓“于响”,围绕三大全新定位,激活规划建设创新、资产盘活、人口人才导入、交通枢纽优势等全面要素,大力推动央企功能性总部项目落地;在南部,围绕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中海油天化院等国家级研发转化平台打造南港科创中心和中试基地,推动南港大港一体化发展,挖潜“三桶油”全链条资源,打造南港石化龙头项目承载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也是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园区办公室主任陈强介绍,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M0目前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首批厂房明年6月底前交付使用,科技园将以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中试环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试专项,初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园科技创新小试、中试产业化体系,以推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同发展模式。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工作同步进行。现在超过一半产业用房已完成招商工作,在后期装修过程中将定制化的满足不同产业的使用需求。

    作为京津两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在上半年协同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是落实新一轮共建,完善协同机制。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推动与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联动机制,进一步探索支持北京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落户科技园的服务机制和政策保障。具体来说,引入北京中关村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组建合资公司,参与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通过这种市场化手段,引导京津两地产业和创新资源的互补,有效引导北京资源的落地和长足发展。

    二是产业协同升级,项目质量高。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主,充分发挥经开区在生产制造上的产业优势,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册企业502家,阿里汇橙科技、峰城医药、合为科技等项目在园区相继展业,同时一批转移来津的医疗器械、中式平台等项目已进入M0项目土地出让流程,在下半年将陆续落地。

    三是夯实区域合作基础,协同频次高。上半年举办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分论坛、天津市医疗器械创新周等活动。多维度、深层次促进京津双方交流,全面提升协同发展的产业合作基础,让两地企业家都感受到了同城化、同质化的协同发展氛围。

    关键词3:自贸区创新

    今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8周年,通过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天津自贸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扩大开放上不断取得实效。其中,素有“中国商业保理之都”称号的中心商务片区,已逐步成为各优质企业落地保理公司的首选之地,上半年,天津市6成保理企业落地天津经开区。经开区金融局局长赵磊介绍,除六成落户数量优势之外,今年经开区保理行业发展质量也很高。在全市纳入监管白名单的保理企业数量中,经开区保理企业占70%以上。入选天津市商业保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经开区案例有13个,占全市一半。今年连续推出的30条创新政策,形成多项创新案例,已在保理基地内复制推广。

    其实天津经开区的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保理产业,目前金融、类金融机构超过30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3.5万亿元,是国内少有的金融全牌照区域。在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全面开花。这些,都有赖于充分运用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主动创新。

    今年,天津自贸区复制推广的47项改革试点经验中有18项来自中心商务片区,涵盖“放管服”改革、法治环境、金融创新、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有几方面突出亮点:一是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积极疏通资本跨境流动堵点。中心累计完成境外直接投资项目13笔,投资额约2000万美元。二是联合天津OTC建立了“泰达上市预备板”,上周刚刚开板,一共有16家企业成功入板。已形成在审辅导5家、重点后备36家、储备培育180家的梯度培育体系。三是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数据跨境安全监管、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离岸贸易、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等一批自贸制度创新在经开区率先落地,形成赋能产业的多元场景应用。上半年,我们推动药明康德成功入选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此外,将9家企业纳入白名单自律机制,离岸贸易额超5亿元。四是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获得市政府批复同意,在全国率先创制“拼单集采、产能预售、订单转让”等交易模式。五是离岸双创、泰达综保区等两个自贸联动创新示范基地获批,自贸政策与特殊功能载体联动放大创新红利的效应日益突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而作为全市和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天津经开区也在不断先行先试,加大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力度,形成诸多“首创制”制度供给。经开区政务服务办主任孙启俊表示,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经开区始终践行“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响亮口号。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十项行动开展了系列的改革创新。在服务京津冀协同方面,牵头组建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针对三地产业协同的需求,推动179个事项实现“同事同标”、162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方便三地企业异地办事,也促进了京津冀协同项目在经开区快速落地。

    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营商环境研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围绕区内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平台经济三大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优化方案,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产品上市审批慢、审批权限不足等问题,与市药监局联合,共同建设“1+3”滨海实验室,为区内“两品一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审评等支撑服务;与天津海关联合,共同打造“关地协同”模式,实现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的“全周期”服务。

    在促进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方面,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存在的审批环节多、专业性强、企业缺乏建设经验、专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等难点问题,经开区坚持政府、企业、专业咨询机构三方发力,推出了“泰达工改4.0”方案,开展了工程建设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在全市范围首创提出“特殊消防工程和施工图审查两审合一”、“装修项目分类施工管理”等12项改革措施。通过分阶段审批、分类管理,增强政策灵活性,满足建设项目需求。今年4月,经开区为“天隆公司在田蔬菜种子加工车间项目”颁发天津市首张“桩基部位施工许可证”,为企业开工提速2-3个月的时间。

    此外,经开区聚焦当下监管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坚持宽严相济,寓监管于服务,在全市率先发布柔性执法“三张清单”。首批行政执法免于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涉及各类处罚事项共计108项,涵盖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城市管理等8大领域。清单明确了不同情形下行政执法裁量权的统一标准,操作流程,提升了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三张清单的实施,有利于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综合裁量各类违法行为,帮助那些无主观故意、违法行为轻微的企业渡过难关。截至目前,采取各类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案例超过百余件,通过约谈、警示督促企业及时整改,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关键词4:制造研发与创新

    曹红钢介绍,天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1/2。在制造业领域,天津经开区已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4个主导产业实力雄厚,是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研能力强。R&D投入预计超过91亿元,强度超过3.85%,列全市首位。国家级科研创新载体累计达13家。上半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入库735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累计达231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88.2亿元。人才储备强。上半年引进培育中高层次人才2067人,推荐33人申报国家重点联系专家等特殊人才。

    累计引进院士,特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53名;累计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3家;累计8人获得天津市海河工匠荣誉称号(占全市海河工匠比重20%)。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上半年,营利性服务业收入326.2亿元,同比增长15.1%。

    “十四五”以来,经开区持续推动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以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商贸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经开区快速成长,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表现突出。在现代金融领域,已建立形成全牌照、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共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58家,是全市唯一且国内少数的金融全牌照区域。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类企业超过7000家,获评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已成为天津市发展数字产业的示范区。在平台经济领域,区内各类平台企业超过50家,范围涵盖生活服务类平台、互联网出行平台、网络货运平台以及直播经济平台等模式,新兴领域企业不断涌现。在商贸物流领域,“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快速崛起,供应链创新项目加快集聚,二手车出口、航运经济、智慧物流等贸易发展新增长点不断发掘。

    今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各主导产业都保持高质量运行。汽车制造、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9%、13.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1.4%、26.3%。

    提级扩大优势。汽车产业:存量提升,重点突破。加速推动三台整车引进新车型。推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向新能源车方向突破(如,经开区上半年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园加速发展,已有富维海拉车灯项目、富维车轮项目、敏实集团新能源电池盒项目、美亚化工汽车注塑件项目、广东鸿图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

    生物医药:强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包括3个集群:天津经开区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国家级)、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CXO产业集群(市级)。

    截至目前成立3个联盟:天津市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经开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天津(经开区)核酸产业联盟。

    5个产业园区:医药制造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产业(商务部)、生物医药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信部)、天津开发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药及西药)、天津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主题园区(市级产业主题园区)、经开区中海医疗器械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依托龙头企业向精细化发展。依托中石化“大乙烯”项目、恒河碳五碳九项目等重大项目,向产业链中下游新材料延伸,夯实“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制造与研发创新并重发展,已建成南港科创中心;引进中石化“石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大研究院,在南港投资建设中试基地;同时中国化学科研院也在南港建立了中试基地。

    重点项目进展,上半年重点在建的项目有322个、总规模超3500亿元。新开工纳统项目145个,同比增长51%,总投资增长1倍。

    中石化(LNG)三期、药明康德小分子、天诚新材料甘氨酸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开工;新宙邦半导体、PPG涂料智能出行等21个项目顺利竣工。市级重点项目开工59个,开工率达89.4%。

    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之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十分关键。谈到未来规划,曹红钢说,一是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制定《数字泰达建设2023年攻坚行动方案》。涵盖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汇聚利用和价值挖掘、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构筑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数字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国际数字服务港在内的八大类40项重点举措。二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并印发《经开区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明确了“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重点布局智能算力、未来健康、新型材料、量子应用、先进装备和绿色低碳六大领域,开展创新策源培育、科创企业领航、人才引领驱动、成果产业化加速四大行动,并结合经开区现有主题园区分布、核心承载区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最终将打造5个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优质企业集聚地。

    目前,已经取得成效。上半年,天河数字产业园落地项目27个,载体出租率达80%。双碳大厦引入吉利双碳数字科技总部等项目10余个,碳资产交易规模累计超1.5亿元。82家企业获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前三年总和;26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向国家推荐名单;8家企业获评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关键词5:“中央创新区”(CID)

    滨海新区正在加紧布局“中央创新区”(CID),就是要打造滨城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创新成果持续输出和创新影响力最大的地标性区域。经开区在产业、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等多个方面都有基础优势,特别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些年的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数量等创新指标均实现了年均10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如何打造好“中央创新区”?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李伟卓介绍,从滨海新区、经开区看,基础优势在于产业资源有量级、创新主体有活力、产创生态有融合、城市空间有品质、深度协同有链接。打造CID的关键,是要按照“聚”、“人”、“联”、“高”理念,突出实体经济优势、协同创新优势和区位生态等优势,集聚优势资源、构建新地标、产出新动能。下一步,经开区重点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力,持续提升创新动能:一是优化核心区空间布局。依托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扩展核心区范围。以对接引进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为重点,着力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各类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科创项目,围绕突破解决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中攻坚,努力取得更多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成果,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为对接利用首都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引领辐射全市及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支点。二是完善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考虑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智能算力、量子应用、先进装备、未来健康、新型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壮大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形成“3+X+1”产业创新方向。三是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在重点任务安排上,围绕中央创新区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从着力激发创新源动力、强化人才引领、完善科创服务、加强配套支撑、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科创品牌6个方面,初步提出了重点推动的任务举措。

    关键词6:支撑引领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成立39年来,天津经开区始终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引领作用,GDP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7。纵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四十年的发展,这样的基础让经开区在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中,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和使命?曹红钢说,下一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全市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经开区制定《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明确发展定位、奋斗目标和工作路径。未来五年,经开区将全力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总量突破3200亿元,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进位争先。

    按照《方案》,经开区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核心区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滨城”中央创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五大工程。

    稳住底盘,切实发挥支撑作用。招引增量,源源不断创造增量。创新创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现高质量发展底色。

    经开区将充分发挥经济大区强区的重要作用,展现泰达人永远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把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图”,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施工图”,进而变成“实景图”。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showtitle=&maintyp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indextitle=Titl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zhaorui&check_checkdate=2023/8/10 9:40:17&check_reasons=&check_taskid=0&check_istask=False&uncheck_taskid=0&uncheck_istask=False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