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第一期 |
8月7日至16日,市政府办公厅、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合作的《公仆走进直播间》节目推出特别策划“十项行动见行见效──滨海篇”专题访谈节目。该活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部署落地落实,宣传我市全面提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的具体举措和成效,邀请市发展改革委、滨海新区政府的分管负责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的主要负责人,走进津云中央厨房直播间,以主持人访谈和直播互动的形式,围绕推进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介绍各单位、各开发区在发挥滨海新区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阶段性成效;同时,还将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介绍在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方面的招法举措和经验成效。
8月7日,推出《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第一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永梅、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等嘉宾,聚焦“十项行动”中“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介绍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和阶段性成效。
切实肩负“支撑”“引领”两大使命
扛起新担当、施展新作为
滨海新区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定位,勇于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上半年,区级领导带队赴京对接超320次,来自北京的企业、项目和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28个,总投资332.9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5.5%。重点领域协同持续深化。加速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兴港高速、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京滨城际(南段)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工程完工,预计今年10月正式投产运行。与北京市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累计向北京和河北自贸试验区推送5批共125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案例。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162项高频事项三地跨省通办。发布首批“京津冀+雄安”自助办服务208项。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增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上半年新注册北京来源机构420家,累计注册4400余家,注册资本1960余亿元。
全力做好“港产城”三篇文章
促进新转型、建设新城市
滨海新区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大力推动港口、适港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1、航运枢纽能级加速提升。升级基础设施。上半年,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35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2.41亿吨。建设全国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智能理货系统集装箱码头实现全覆盖。提升枢纽功能。印发《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工程行动方案》和《提升港口能级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东疆建成北方港口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开通世界最大船型集装箱新航线,织密外贸远洋干线网络。增加国内航空快线数量、覆盖范围及频次,提升航空客货运枢纽功能。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推进邮轮复航试点申报。集聚高端要素。机场快件库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取得跨境电商运营资质,航空口岸实现免预约7×24小时通关和“空中申报、落地通关”。
2、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12条产业链完成产值4582.5亿元,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下线,空客二线等91个实体项目加快实施。全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金融创新运营聚集区建设稳步开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产总规模分别超2.04万亿元、2958亿元,商业保理资产总规模全国第一;金海通、宏信建发2家公司成功上市。“双中心城市”聚集区建设深入推进。257家平台经济企业营业收入1670亿元。109家网络货运企业营业收入超300亿元。东疆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6月,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同比增长815.7%,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674.4%。春季“向海乐活节”推出172场活动。现代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亮点纷呈。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7家企业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字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实施。印发算力转化生产力工作方案。新建改造5G基站累计1.2万个。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发布天河天元大模型。“算力网络和安全可信计算实验室”正式揭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有了新支撑。
3、城乡高品质生活持续提升。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制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生活圈规划设计导则。出台促进于家堡——响螺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支持政策,打造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中心、新经济总部基地。高水平公共配套。美丽“滨城”建设“十大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56.81%。改造老旧小区101个,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6127套(间),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成立11个教育集团,“名校矩阵”建设进入新阶段。印发《十五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实施方案》,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16家,试点开通门诊慢特病联网直接结算3家。农村居民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11.4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3.18%。全市容量最大、桩位最多、场景最全的公共充电场站——天津滨海于家堡双碳创新充电站正式运行。高质量生活服务。获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生态城第四社区入选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是全市唯一入选社区。1-6月,新增城镇就业同比增长8.6%。
聚力打好科技、改革、开放、生态“四张牌”
增强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滨海新区统筹实施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试验区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续航加油。
1、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重大创新平台不断升级。高标准建设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获批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区。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壮大。持续完善“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体系建设,新区高成长企业总数达到585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33家,雏鹰企业899家,瞪羚企业102家。科技创新机制不断优化。1-6月,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3%,全市占比47%。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成1家国家级、2家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园区。建设“海河英才之家”服务平台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出台鼓励青年人才政策,支持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2、改革活力持续释放。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入选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揭牌,世界智能大会期间累计签约数据商135家,挂牌数据产品超过10000个,交易额超1.5亿元,印发《关于支持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主体建设和创新交易模式正式获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全国首创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全市率先开展高频证照联办“一件事”改革,水电气暖等市政接入工程纳入“拿地即开工”范围,推出43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注册“海河分”居民超7万名。“企业码”获批应用。
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自贸区创新成效凸显。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自贸区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正式运营。2家试点企业(天津药明康德、迈卓泰科)和2项研发用物品(葡聚糖、肝素钠)进入市级生物医药“白名单”。启运港退税政策获批实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开展经贸交流活动近50场,新增招商落地项目同比增长54.1%。完成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长16.85%,完成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8%。1-6月,新区进出口全市占比74.9%,出口全市占比64.3%。
4、绿色低碳引领发展。发展绿色产业。世界最大单体“盐光互补”项目——华电海晶100万千瓦盐田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并网。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46家、市级绿色工厂87家。强化绿色治理。空气质量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57%,累计新竣工绿色建筑面积128.2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善绿色生态。完成“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新造林约270亩、提升改造约580亩。倡导绿色生活。出台“无废细胞”创建实施方案,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