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汪海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布日期: 2022-02-23 09:13      来源: 天津政务网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天津市市长廖国勋在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汪海军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解读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汪主任,您好!

    汪海军:主持人好,网民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特点好吗?

    汪海军:好的。廖国勋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围绕8个方面部署了2022年重点工作,并就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和水平明确了四方面具体举措。可以说总结成绩精准客观、部署工作清晰有力,汇聚各方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是一个目标明确、数字详实、措施扎实、亲民为民、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高度。《报告》坚持政治站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坚决把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体现了政治站位高。二是有力度。《报告》坚持增信心、提士气、稳预期,提出了很多方向性、针对性强的政策和举措。写进《报告》的内容都是实打实的“数据”、“项目”和任务措施,是对全市人民所想所盼的直接回应,可以说是文风朴实、简洁明了,任务明确、措施有力,注重提气聚势、振奋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迎难而上、拼搏奋进,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平实中见力量,激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和信心。三是有温度。《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工作成效注重增强感受度、显示度,让老百姓听得懂、有共鸣,有亲切感、获得感;部署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彰显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温度和情怀。从整体上看,民生部分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主持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夯基之年,一年来,我市采取了哪些工作举措?天津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看待这些成效呢?

    汪海军:2021年,无论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对我们天津市来说,是拼搏奋斗、砥砺奋进的一年,也是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显现的一年。一年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在关键处落子、在最难处发力,围绕五个方面综合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治”,着力整治营商环境、安全隐患、土地违规等顽瘴痼疾,解决当前突出矛盾。聚焦“引”,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开展精准招商,倾力引入新动能新动力,争取更多外部力量充盈天津。聚焦“育”,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倒逼科技创新,加快打造海河实验室,完善生物医药等12条产业链,倾心培育现有企业,贯通在津企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聚焦“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房价、稳民生,全力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聚焦“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运用国家会展中心强力拉动机遇,加力促进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力。这套“治、引、育、稳、促”的组合拳,有力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在这里列举几组《报告》里提到的数据: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及税收增长情况。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5.8%。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GDP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那么地方财政收入则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我市财政收入、税收增长以及占比情况,体现了经济发展增幅与质量“双提高”,体现了产业发展、新动能释放、企业效益改善带来的经济稳定增长。二是规上工业增长情况。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制造业增长8.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长1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3%;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0.7%。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新动能加快培育,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明显,“制造业立市”成效逐步显现。三是服务业增长情况。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8.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6%。这些数据也说明产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升级。四是生态环境改善情况。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20.4%,优良天数264天、增加25天;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以上,成规模生态区近300平方公里。这些数据说明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坚定不移追求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五是民生福祉改善情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城镇新增就业37.6万人;新增中小学学位5.9万个;新建提升16个标准化菜市场;建成社区健身园300个、多功能运动场30个;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000余户;群众对20项民心工程成效满意率超过90%。近年来,我市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以上数据说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市委市政府下力量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列举这几组数据,说明我市的经济增长指标是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情况下取得的,体现了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对2021年的工作,《报告》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这九个方面的工作总结,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重点,坚持用项目、事例和数据说话,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的成效。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坚持以用立业,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天津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要靠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带动制造业升级实现自身发展。因此,我市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汇集全国顶级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打造信创等5个海河实验室。加快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天津版“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攻克酶蛋白理性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0到1”的突破。科技型企业底盘不断壮大,认定4家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1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二,坚持锻长补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2021年,我市制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攻坚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逐链编制工作方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骨干和产业联盟带动作用,一年来共引进链上项目1159个、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建设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打造“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平台和41个应用场景,用云量规模和赋智量增速居全国上游。12条重点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72.7%,生物医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市坚持“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理念,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治理、打造宜居环境。坚持“五控”治气、“四措”治水、“三招”治海、“两控”治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湿地、海岸线和绿色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持续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增强。创新金融支持“绿水青山”建设模式探索取得重大成果。同时,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持续改善群众休闲环境,建成社区健身园300个、多功能运动场30个,一批公园建成开园,更多休闲娱乐空间“点靓”群众生活。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民心工程,办成了一批务实暖心的好事实事。以养老为例,目前,全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1.7%,其中97%的老年人依托居家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去年,我市启动实施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针对就餐难问题,我市把建设老人家食堂作为重点工程,累计推动街道社区开设老人家食堂1700多家,190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去年新建养老机构24家、照料中心100个,新增养老床位超过4000张,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签约服务,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壮大。再以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为例,我市在社区里巷持续推行“早看窗帘晚看灯”等特殊群体日常探望关爱模式,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救、急、难”兜底保障。开展职工大病救助,切实保障好困难职工生活。加大社会救助确认事项下放乡镇(街道)改革力度,救助效率明显提升。对困难群体生活进行兜底保障,把工作做实、做细,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更加体现了政府职责,更加体现执政为民的情怀和温度。

    以上列举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和事例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的战略定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累累硕果”。

    主持人:汪主任,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此制定了哪些实打实的工作举措呢?

    汪海军: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化之年。年初,一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疫情,让我市部分地区按下发展“暂停键”、启动保供“加速键”。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要求,沉着应对、科学研判,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驻津部队、民兵和广大志愿者,等等,勇敢应战、逆行出征,全体市民理解包容、倾力支持、密切配合,在最短时间打赢津南区疫情防控关键之役,紧凑高效完成1400万人口超大城市四次全员筛查任务,坚决打好打赢河北区等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把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新的一年,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必定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再创新的更好成绩。全市2022年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这些指标都是经过认真分析、反复测算的,符合天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是“跳一跳”就能够实现的。

    为了实现目标任务,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全力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广度深度。落实协同发展战略是天津的政治之责、发展之要。《报告》提出,将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与京冀间增进协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高标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项目、平台、政策、机制等前端统筹,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承接平台建设,精准对接引进优质项目资源。建成京唐高铁、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建设津兴高铁,强化与京冀高密度路网对接。推进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规划建设,实施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深化重点领域协同,坚持北京研发与天津转化融合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化三地办学、办医等领域改革创新,提升社保、养老等协作水平,加快把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二是全力增强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报告》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倒逼科技创新。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更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标准打造海河实验室,引进更多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服务能力,新增3-5家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里程碑”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三是全力提升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天津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信创、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补齐薄弱环节,形成产业生态,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着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空客A321等项目建设,力促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等竣工投产。深入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发挥“津产发”产业智慧中枢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标杆企业,提高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四是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去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等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我市也相应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好这项工作,“国际”是方向、“消费”是核心、“中心”是关键,要求我们坚持国际化视野,把天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积淀用足用好,高点定位、稳步推进、久久为功。《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化地标商圈,提升改造传统商业街区,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加力培育特色化消费场景,办好海河国际消费季,培育首发经济,发展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数字消费新业态,支持各区培育特色夜市街区。着力构建区域化商贸中心,提升国际品牌聚集度,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引进举办更多大型展会,创建国际水准消费环境。五是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环境。《报告》提出,今年,还要在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提升温度上持续用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清单化”“菜单式”服务,将绣花功夫贯穿民生工作全过程,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第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报告》提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优化绿色空间和生态产品供给,注重城市精明增长,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柴油货车排放、臭氧、重污染天气以及扬尘、异味、噪声等突出问题,以“零容忍”态度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坚决防止新增土壤、地下水污染。加强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分级管控,持续推动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湿地保护和生态移民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控煤减煤工作,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第二,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今年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3万个,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品牌高中”建设,增加市内六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医疗卫生方面,协和天津医院一期要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胸科医院原址改扩建工程。持续深化医改,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拓展便民医疗服务。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织密织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网。文化体育方面,落实全域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加快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推进“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建设,办好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和第二届社区运动会,新建一批方便可达的体育场地设施。第三,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服务型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问题。适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提高居民医保门诊报销待遇,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新增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5000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老旧房屋、老旧小区改造,开展供热旧管网和燃气管网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大力推动在建地铁项目建设,建成开通10号线一期,强化公交地铁接驳,增建公共停车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出行环境。

    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进的道路上,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市委带领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争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主持人:好。再次感谢汪主任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本期访谈到此结束!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thirdtitle=&showtitl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indextitle=Titl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zhaorui&check_checkdate=2022/2/23 9:14:35&check_reasons=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