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72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
耿建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海岸带新型自然灾害防治的建议,经会同市规划资源局研究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滨海新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一、健全防御责任体系
新区持续强化市防指防潮分部职能,建立区级领导包保沿海战区机制,深化市、区、开发区(街镇)、村居(企业)四级联动防御架构。坚持预防为先、关口前移原则,压实14处防潮堤段主体责任,编制《风暴潮防御责任清单》,全面覆盖“行政、管理、技术”三类责任人职责。细化应急、海防、海洋等部门协同分工,推行网格化精细管理模式,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预警响应及信息闭环跟踪,完善灾后溯源机制,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工作要求。
二、优化应急预案机制
应对气候异常与风暴潮频发现状,建立动态化预案更新机制,完成防汛防潮等20项专项预案及通讯、电力保障预案的迭代修订。依据“定人、定车、定路线、定安置点”四定原则,完善群众转移安置方案,同步制定危险区域“四断”(断电、断水、断交通、断网络)应急处置流程。针对8处防潮工程风险点位实施动态管控,深化沿海47座商用码头、88处海堤口门涵闸“一处一策”专项预案,规范5座渔港码头、889艘舟艇渔船及百余艘常驻作业渔船的休渔管理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本年度重点推进《风暴潮应急响应工作指南》及《风暴潮风险区划图谱》编制工作,强化人员避险转移、基础设施保障、次生灾害防控等关键环节措施。
三、深化响应协同联动
依托海洋观测网络及海上、陆域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沿海已建成岸基观测站、自动观测站、浮标、海上平台等海洋气象观测设施,形成了覆盖天津海域的海洋观测监测网络,可实时获取风向、风力、潮位、海浪、海温等要素数据,依托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与人工智能预报系统,结合数值模拟、智能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对天津海域潮汐、海浪、海温等要素开展未来五天内的海洋预报和趋势预测,提高天文大潮、台风过境和冷空气等条件下风暴潮预报精度与时效,逐步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指挥部统筹、多部门联动的常态化会商机制,制定《跨部门应急响应工作手册》,实现预警数据实时共享与应急处置高效协同。以大应急融合平台为核心支撑,加快推进4处沿海应急响应终端、10处防潮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站点建设,综合利用应急广播、短信平台及社交媒体实现预警信息靶向推送,提升“叫应”“叫醒”机制实效。2024年至今,累计组织军地联合、开发区及企业参与的实战演练736场次,切实增强基层责任主体风险应对能力。
四、强化抢险救援保障能力
构建“专业队伍+基层力量”梯次化救援体系,统筹24支综合抢险队、26支开发区(街镇)救援队及472支村居应急分队,总规模达1.34万人。汛前完成2000余万元区级专储物资维保,规划15条物资运输优选路线,设立8处沿海物资前置储备点,预置2400余万元抢险物资,确保灾时快速响应需求。
五、防潮工程建设及隐患治理
完成李家河子泵站迎水坡、白水头1.9公里堤面等4项海堤修复工程,完成10座海堤闸门维养工作,加速实施保税区白水头段3.4公里海堤达标工程,全面提升防御标准。聚焦堤防薄弱区、涉海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防潮安全专项排查行动,健全常态化巡检与问题整改机制,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六、自然岸线保护及生态修复
新区会同市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自然岸线的管控保护力度,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围填海最严禁令,对海岸线实施严格管控,实施分类管理、分段保护,确保自然岸线不低于18公里。海洋生态修复方面,配合实施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汉沽项目),共完成生态修复933.6公顷、岸线修复17.7千米、海堤生态化改造17.7千米、海岸带整治修复253.6公顷、退养还滩30.6公顷、退养还湿155.7公顷、盐沼植被修复120公顷、牡蛎礁修复工程680公顷。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滨海新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4月24日
工作人员:王飞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