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2023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24-06-05 10:59      来源: 天津港保税区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天津港保税区全面建设宜业宜居现代化生态活力新城的奋进之年。保税区坚定不移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特别是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全力拼经济、拼项目、拼税源,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良好成效,现代化保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4.3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6.3%;实现工业总产值1910.2亿元,增长1.1%;商品销售额11502.1亿元,增长3.9%;营利性服务业收入960.5亿元,增长7.3%;交通运输业收入692.7亿元,增长6.3%。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1亿元,增长3.7%。实际利用外资9.4亿美元,增长4.3%;内联引资到位522.1亿元,增长1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4亿元。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立市”“制造强区”战略指引下,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4+2+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例为38.4:61.6,三产比重较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二是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4%,占比37.3%,较同期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3%,占比11.5%。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收入为1377.4亿元,增长1.3%,占行业总收入比重达80.9%。新兴业态持续高速增长,灵活用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29.0%和9.6%。三是民营经济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民营经济中工业总产值396.0亿元,增长10%,占比20.7%;商品销售额8675.8亿元,增长6.6%,占比75.4%;服务业收入326.9亿元,增长21.9%,占比33.1%;交通运输业收入578.6亿元,增长11.5%,占比83.5%;税收收入106.2亿元,增长5.6%,占比42.7%;固定资产投资74.3亿元,占比34.3%

    财政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三级财收入306.3亿元,增长20.8%。其中税收收入248.6亿元,增长24.4%,占比达81.2%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24.8亿元,增长70.7%;企业所得税83.6亿元;个人所得税34.8亿元,增长1.2%。全年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06.1亿元,增长3.7%,其中区级税收收入86.2亿元,增长20.7%,占比达81.2%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完成临港综保区一期、空客扩建、海港区域城市更新启动地块、SM片区TOD及居住地块开发、肿瘤医院扩建等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及控规调整工作;空港三期2+4+8平方规划稳步开展;临港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规划纳入滨海新区轨道线网布局;完成空港区域地名路名命名方案,Z2东六道地铁站确定更名为滨海城市广场站;启动海港片区街区规划。

    宜业宜居城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2处口袋公园并对外开放,完成创建1个优美公园、2个精品花坛、10条精品绿化养护路。全年新增落地垃圾分类智能箱房21座,累计落地57座,基本实现居民区全覆盖;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1%,4个小区通过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完成空港区域3597个停车泊位经营权招标。全力推进居民燃气用户“6个100%”设施改造,全区18921户居民用户“6个100%”设施改造累计完成18822户,完成比例99.5%。

    二、第二产业

    1、工业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9家,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10.2亿元,增长1.1%。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00.2亿元,增长14.4%,其中汽车部件121.7亿元,增长11.9%;海工装备107.6亿元,增长11.2%;民用航空24.2亿元,增长9.5%。食品饮料业实现产值480.3亿元,下降5.2%,其中粮油加工434.2亿元,下降6.0%。石化产业实现产值378.7亿元,下降6.8%,其中化工材料273.9亿元,下降13.1%;石油制品27.4亿元,增长4.2%。金属加工业实现产值241.0亿元,增长3.0%。能源供应业实现产值64.2亿元,下降16.7%。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96.1亿元,增长5.1%。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745.2亿元,增长6.1%;内资企业实现产值1165.0亿元,下降1.8%,其中民营企业396.0亿元,增长10.0%。分区域看:空港区域实现产值721.7亿元,增长16.7%;临港区域799.2亿元,下降5.3%;海港区域389.2亿元,下降8.8%。

    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50.9亿元,增长6.4%,其中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增长55.6%、38.4%、32.7%和7.7%;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149.0亿元,增长13.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682.7亿元,增长12.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5.7%。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产值10-50亿元的工业企业28家,合计实现产值567.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7%;产值50-100亿元的有10家,合计实现产值700.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7%;产值超百亿元的有1家。

         2、建筑业

    2023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33.5亿元,增长10.4%;当年新签合同额2146.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2284万平方米;当年房屋新开工面积488.4万平方米。建筑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合计建筑业总产值1209亿元,占比84.3%。

    三、第三产业

    1、贸易业

    商品销售保持万亿规模。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529家,2023年实现商品销售额11502.1亿元,增长3.9%。其中金属材料销售额7243.4亿元,增长19.4%;石油化工销售额1343.1亿元,下降24.4%;汽车销售额829.8亿元,下降1.2%;煤炭及制品销售额596.1亿元,增长15.6%;文化用品销售额285.6亿元,增长2.5%;食品饮料销售额307.4亿元,增长16.2%。机电产品销售额143.4亿元,下降4.0%。

    超百亿销售额企业达到19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167家,实现销售额3749.7亿元,占比达32.6%。销售额50亿元以上企业25家,合计实现销售额1598.3亿元,占比为13.9%。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企业19家,合计实现销售额4169.6亿元,占比达36.3%。

    社零额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2亿元,增长13.4%,其中汽车类零售额179.2亿元,增长8.6%,占比69.4%;商超零售额26.5亿元,增长19.3%。

    进出口额保持增长。我区所辖特殊监管区全年完成进出口额1303.0亿元,增长2.2%,其中进口额1001.9亿元,下降2.3%,出口额301.1亿元,增长21.2%。全年实现汽车平行进口3.7万台,增长17%,占全市96%,占全国80%以上。

    2、现代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17家,实现营业收入988.4亿元,增长15.9%。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16.7亿元,增长7.9%;互联网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下降8.7%;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87.3亿元,增长12.3%;电信业实现营业收入63.8亿元,增长4.1%;租赁业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下降39.9%;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33.9亿元,增长5.3%;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增长4.9%;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9亿元,下降5.9%。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11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02.6亿元,占服务业总收入的81.2%;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1家。

    3交通运输业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329家,实现营业收入692.7亿元,增长6.3%。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37.3亿元,增长22.5%,其中网络货运业271.0亿元,增长27.6%;货代与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172.0亿元,下降32.7%;航空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111.8亿元,增长139.4%;快递业实现营业收入42.3亿元,增长2.7%;水上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下降12.0%,其中港口业12.4亿元,下降3.9%;铁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下降13.0%。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交通运输业企业10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84.3亿元,占交通运输业总收入的55.5%;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交通运输业企业1家。

    4、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40.5万平方米,增长40.1%;商品房销售额73.3亿元,增长29%。在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46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95.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64万平方米、办公楼26.4万平方米、其它75.4万平方米。

    四、招商引资

    2023年持续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水平,内联引资到位521.7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9.39亿美元,增长4.3%。

    重点实体项目集中落地。新引进实体产业招商项目101个,总投资453.9亿元,其中,中船民用船舶制造基地、中海油环渤海新能源总部、北京安达维尔天津航空装备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落地,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外资项目加速聚集。新引进16个外资实体项目,总投资253.2元。其中,空客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世界500强霍尼韦尔可持续发展数智创新中心、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天津氢能供应基地、法国赛峰航空发动机短舱集成、法亚集团全球备件物流集采中心、德国汉特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博格华纳新能源电机项目正式投产。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挖央企、国企二三级总部合作,中铝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中建五局区域总部、通用技术集团新兴资产产业基金等21个央企各级项目落地。深化与世界500强联想集团合作,联想集团在津举办全球供应商大会,联想创新产业园全面投产。北京麦康医药、北京纳通骨科产业基地项目、北京凯普林激光器智能制造等一批京津产业协同合作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235个,总投资637.5亿元。重点聚焦高附加值数字贸易,培育新优势、新业态,引进世界500强河钢集团设立汽车板数字贸易总部项目、G7公司数字货运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孪生和AI技术应用平台、百望商务服务平台等新经济平台项目。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4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实体项目投资比重较高,工业投资83亿元,占比38.4%,其中制造业投资67.1亿元,占比31.0%;服务业投资56.7亿元,占比26.2%;金融业投资6.1亿元,占比2.8%;房地产投资38亿元,占比17.6%;基础设施投资8.1亿元,占比3.7%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新开工项目62个,总投资492.9亿元,空客二线、中船、海能发等龙头项目引领突出,伊利二期、联想、博德世达等重点项目按期开工;续建结转项目87个,总投资1036.9亿元,中策橡胶、津航高端装备、空港综保区产业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博格华纳、纳通新厂、DHL等57个项目建成投产,优质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积蓄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配套巩固加强。空港医院二期、临港医院主体封顶,空港四幼、空港五幼、东七道学校等项目基本建成,聚力提升居住环境,不断增强民生福祉。空港二三期基础设施、临港公共岸线、排水管网和泵站提升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资金保障争取有力,全年成功发行专项债11.1亿元,支持项目连续建设,区域发展整体效能稳步提升。

    六、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中科院工生所获批建设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光电研究院获批建设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分中心;中铁六院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铁设集团获批建设天津市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获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技创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66家,其中国家级41家。数字化科技成果服务与交易平台注册用户达355家,发布技术需求40项、科技成果33项。

    创新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年新认定国高企121 家,总数达 657 家,“ 雏鹰-瞪羚-领军” 505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804 家。聚焦培育中铁设、恒银科技、新松机器人、纳通集团、华大医学、博迈科等 2200 余家活跃创新型企业。中科院工生所“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海水淡化所获得国家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项成果获得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三等奖 15 项。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177.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77.9亿元,增长22.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9%。

    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5G基站数1030个,2023年新建5G基站208个。正天医疗、海油工程两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联合利华、海河乳品、博格华纳等14家企业获评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海油工程、特变电工、新天钢冷轧三家企业获评天津市首批5G全连接工厂。

    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开启营商环境4.0版新阶段,推出深化重点领域对标改革、强化法治保障和监管、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扩大高水平开放四方面48项重点举措。二是走访企业1575家,摸清企业发展的问题和诉求,收集企业问题503件,解决问题485件,问题解决率96.4%。三是开展企业满意度专项调查,选取3340家样本企业,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8.4%,其中企业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达99.0 %。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一是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无纸化审批,将首批58个事项纳入“全流程无纸化”审批范围,全力打造“高效便捷、智能省事、快办好办”的智慧审批新生态。二是全面启用电子证照,在35个事项领域正式启用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证照数据归集与推送。三是最简告知承诺制实施领域再次扩容,改革已在环评、户外广告、出版物零售等13个行业26个类别中开展。四是加快打造“准入即准营”制度体系,推出第二批5个“证照联办”事项,在全市率先推出“套餐式注销”一件事等14个改革事项。五是实现重点项目总量控制先用后补,对列入重点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过程中需要申请污染物总量可采用“先用后补”的方式。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深化首席营商环境专员制度,推出第二批21名首席营商环境专员,构建“一企一策”服务体系。二是成立天津市首个RCEP企业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开通RCEP专项业务。三是深化“综合一窗”改革,对空港大厅综合窗口进行优化提升压缩为三大类。四是进一步拓宽业务服务渠道,在天保智谷、岭尚家园社区、意境兰庭社区开启3个政务服务工作站,实现政务服务窗口前移。

    持续推动自贸改革创新。一是深入推动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再制造行业领先企业在我区设立项目,开展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业务。《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环境保护监管办法》对外公布。二是有序推动临床急需进口药绿色通道建设。召开“京津冀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研讨会”。海河国际医疗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与天津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学术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全力保障平行进口车领先优势。完成新一批平行车试点评选工作。我区平行车试点累计达37家,占全市74%。四是持续推动离岸贸易“天津模式”扩面工作。瑞侃热控、中翼航材、美卓奥图泰等企业顺利开展离岸贸易业务,合计结算额约2000万美元。

    打造新时代综合保税区的样板和标杆。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地处天津港“一港六区”核心位置,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氢能等标志性产业链,做大做强海工装备、粮油加工等优势产业。以打造高水平特色综合保税区为宗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释放临港区域码头岸线资源,努力建设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全国最大的海上工程装备保税制造中心、国家级的海洋工程保税研发示范区。

    八、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防控,全区共抽查检查企业(单位)20012家次,督促整改隐患18575项。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1起、死亡11人,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四上”企业电力消费量632444.7万千瓦时,增长12.8%;原煤消费量333.8万吨,下降0.4%;天然气消费量63746.6万立方米,增长9.5%;热力消费量2819.2万百万千焦,增长9.7%;汽油消费量2万吨,下降1.7%;煤油消费量56.6万吨,增长167%;柴油消费量22.2万吨,下降18.1%;燃料油消费量2.6万吨,较去年持平。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184吨标准煤,下降1.6%。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VOCs管控方案并严格实施,完成东南钢结构等9家企业有机废气治理提升,指导8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环保绩效提升,全力打好大气保障百日攻坚战,西四道国控点PM2.5浓度为39微克/每立方米,PM2.5改善率18.2%,优良天数比率64.9%;临港海河道区控点PM2.5浓度40微克/立方米PM2.5改善率11.1%;优良天数比率67.4%。全面落实河湖长制,2023年新区河湖长考核成绩位居24个街镇(开发区)第1名。区域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域无黑臭水体,纳入市级考核的北塘排水河永和闸、大沽排水河防潮闸均达到IV类水质中策橡胶等6家企业获评市节水型企业,悦城大境、锦润华庭2个小区获评市节水型小区全区工业再生水用量超过1300万吨,节水型企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60%,万元GDP用水量4立方米。

    九、社会发展

    打造医疗资源高地。现有医疗机构112家,其中三级医院2家(医大总医院空港医院、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民营医院2家(北门乐境、安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湖滨中心、临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民营体检中心1家、医学实验室10家、民营门诊部15家、民营诊所33家、互联网医院43家。

    社区管理及服务水平不断完善。2023年筹划新建学风雅苑社区、月湾社区2个社区,组织召开各类联席会议或议事协商会议139次,调处各类矛盾190余起,帮助基层研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等困难104项。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组织开展理论宣传、市民教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健身活动855场,未成年人活动190场,家长学校课堂活动89场,各类文体技艺培训469场。组织社区党员、报到党员开展志愿活动36次。

    社会福利和兜底保障不断提升。现有营利性养老机构2家,新增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6家,社区老年人食堂1家。全年发放68名高龄老年人关爱金15.23万元。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现有低保户2户3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万元。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有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空港实验小学、临港实验学校、天津逸阳空港小学、一中滨海学校五所学校。目前在校学生8812人,其中小学5767人,初中1705人,高中1340人。2023年秋季学期招收一年级新生1416名,其中空港学校805名、临港学校105名、空港实验小学335名,逸阳空港小学171人。学前教育阶段有空港育树家幼儿园、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海丽达美港幼儿园和临港育树家幼儿园4所普惠性幼儿园及瑞德幼儿园、湖滨育树家幼儿园、启乐原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324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书香保税建设。积极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图书流通站1家,目前图书总分馆及流通站达31家。更新图书3.5万册,图书馆藏达64万余册。新吸纳读者会员约9000人,累计读者会员达8.3万余人,开展线上线下读者活动691场,全年服务读者约185万人次。图书外借42万余册次。数字图书馆建设数据库类型32种,点击量超1000余万次。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助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外请内创、精普结合”,开展“惠民演出”52场次。策划“下基层演出”17场。组织民间文艺团体为保税区消夏“夜市”搭台“唱戏”10余场。成功举办天津港保税区第七届文化体育艺术节、龙舟赛、足球锦标赛、歌手大赛、大型交响音诗画晚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举办类型多元的艺术展览9场,打造8支馆办文艺团队,招募吸纳团员300余人不断丰富区域中老年文化生活,开设中老年艺术培训班21个,招收学员500余人,开展培训540余课次。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抢占旅游快速恢复的先机。率先推动5条经典工业游线路开门迎客。全年吸引线下游客14.2万人次、线上云游12万人次,约占新区工业游总量1/2,全年工业游直接创收122万元。王府井燕莎奥莱获批天津市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海鸥表博物馆被评为天津市首批工业遗产,银博缘四大发明体验馆被评为2023年滨城“我最喜爱的新网红打卡地”。

    十、人才、就业与劳动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累计发放准迁证1150张,累计落户1004人。实施储备人才政策,为近200家企业共计1269名人申报资助,开展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新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资助、博士后出站留新区补贴等人才项目近10个,共为1300余人申请资助资金2400余万元积极推动企业育才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增在站博士26人。区内各类人才2.2人,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95名,省市级人才303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新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为天津队实现飞机维修大赛赛项和奖项双突破,技能人才累计达到1.7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向好趋势。“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5.1万人,增长4.3%;平均工资12.5万元,增长3.5%。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21.7万人,平均工资11.6万元,其中民营企业15.2万人,平均工资8.7万元;外资企业3.5万人,平均工资18.8万元。从行业类型看,工业从业人员5.7万人,平均工资13.8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2.9万人,平均工资16.3万元;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7万人,平均工资10万元;贸易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平均工资18.1万元;房地产业从业人员0.4万人,平均工资10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平均工资9.8万元;住餐业从业人员0.2万人,平均工资6.2万元。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62  |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  |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429
    联系方式:xxgk@teda.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62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429
    联系方式:xxgk@teda.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