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2021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22-07-13 11:01      来源: 天津港保税区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保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目标,在把握大势、抢抓机遇中开拓进取,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中勇挑重担,在狠抓实事、便企利民中担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质效齐增,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实现'百千万'亿规模的跨越,区级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GDP规模超千亿元、贸易业销售额迈入万亿元大关。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9.5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9.8%;实现工业总产值1696.7亿元,增长24.5%;商品销售额10292.8亿元,增长37.6%;营利性服务业收入759.8亿元,增长19.8%;交通运输业收入778.4亿元,增长54.5%。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7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增长9.3%;内联引资到位400.3亿元,增长2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5亿元,增长9.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市''制造强区'战略,'围绕1+3+4'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长7.6%,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7.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例为35.4:64.6,二产比重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7%。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收入为1064.2亿元,同比增长33.5%,占行业总收入比重达67.4%,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新兴业态持续高速增长,灵活用工、网络货运收入分别增长140%和66.0%。
      财政收入规模跨越新台阶。三级财政总收入392.8亿元,增长20.6%,其中税收收入328.3亿元,增长20%,占比达8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66.1亿元,增长11%;企业所得税92亿元,增长33.6%;个人所得税29亿元,增长34.7%。全年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08.7亿元,增长14.3%;其中区级税收收入103.1亿元,增长20.8%,占比达94.8%。
      规划编制不断加强,设计水平全面提升。完成保税区'十四五'规划,制定'规划任务落实分工台账',涉及实施开放能级跃升、科技创新强化、新动能引育、空间布局优化、综合环境提升等5大工程,共38类205项具体任务。继续深化完成两港三片区发展策略研究及保税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阶段性成果,稳步推进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临港综保区纳入滨海新区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成果,并完成规划布局草案。完成空港三期八平方城市设计策划草案、临港岸线后方城市设计策划草案。完成临港医院、临港蓝领公寓2期、临港第二幼儿园、空港完全中学、逸阳小学、东七道学校、空港四幼、空港五幼、贝赛斯国际学校等项目的规划选址及控规调整报批工作。
      绿色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全长28公里的空港生态绿廊园路建成并投入使用。落实经营城市理念,实施'两港三区'智慧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改造更换路灯11000余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分类箱房8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处,启动万科新里程、岭尚家园2个精品示范小区建设。

      二、第二产业

      1、工业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7家,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96.7亿元,增长24.5%。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2.9亿元,增长19.1%,其中汽车部件108.5亿元,下降2.3%;海工装备82.8亿元,增长43.5%;民用航空16.6亿元,增长13.7%。食品饮料业实现产值408.3亿元,增长30.4%,其中粮油加工351.3亿元,增长33.9%。石化产业实现产值338亿元,增长32.9%,其中化工材料248.1亿元,增长44.1%;石油制品33亿元,下降4%。金属加工业实现产值260.6亿元,增长43.3%。能源供应业实现产值81.1亿元,增长8.6%。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56.2亿元,下降13.2%。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653.9亿元,增长19.9%;内资企业实现产值1042.8亿元,增长27.6%,其中民营企业296.2亿元,增长12%。分区域看:空港区域实现产值633.1亿元,增长10.7%;临港区域645亿元,增长36.7%;海港区域418.6亿元,增长31.2%。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50.8亿元,增长17.6%,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分别增长13.7%、40%、4.5%、81.9%和6.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4.3亿元,增长25.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9%。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产值10-50亿元的工业企业28家,合计实现产值63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4%;产值50-100亿元的有6家,合计实现产值472.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9%;产值超百亿元的有1家。

      2、建筑业

      2021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85.9亿元,增长13%;建安投资额113.2亿元,增长35.4%;当年新签合同额1793.9亿元,增长29.3%;房屋施工面积2048.4万平方米,增长10.7%;当年房屋新开工面积750.5万平方米,增长9.2%。

      三、第三产业

      1、贸易业

      商品销售增势强劲。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264家,2021年实现商品销售额10292.8亿元,增长37.6%。其中金属材料销售额6102.6亿元,增长55.4%;化工材料销售额1222.9亿元,增长58.6%;汽车销售额698.1亿元,下降33.1%;煤炭及制品销售额486.4亿元,增长44.1%;粮油食品销售额184.8亿元,增长36.5%;机电产品销售额133.2亿元,下降5.7%。
      超百亿销售额企业达到20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200家,实现销售额8824.2亿元,占比达85.7%。销售额50亿元以上企业48家,合计实现销售额5509亿元,占比为53.5%。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合计实现销售额3665.6亿元,占比达35.6%。
      社零额下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2亿元,下降7.4%,其中汽车类零售额135.5亿元,下降12.2%,占比65.7%;商超零售额31.5亿元,增长13.7%。
      进出口额快速增长。我区所辖特殊监管区全年完成进出口额1241.1亿元,增长39.3%,其中进口额967.5亿元,增长23.5%,出口额273.5亿元,增长157.3%。全年实现汽车平行进口1.9万台,占全市98%,占全国78%。跨境电商进口总单量2431.8万单,同比增长13%,占全市总单量的85.3%;总交易额39.3亿元,同比增长9.5%,占全市总交易额的80.7%。

      2、交通运输业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321家,实现营业收入778.4亿元,增长54.5%。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60.0亿元,增长56.2%,其中网络货运业275.5亿元,增长66.0%;货代与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188.1亿元,增长52.7%;航空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61.9亿元,增长23.4%;快递业实现营业收入42.3亿元,增长33.3%;水上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增长27.7%,其中港口业20.2亿元,增长9.1%;铁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下降7.9%。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交通运输业企业12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53.9亿元,占交通运输业总收入的58.3%,其中超百亿元的交通运输业企业1家。

      3、现代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16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780.1亿元,增长18.3%。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03.8亿元,增长17.0%;互联网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增长67.8%;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5.3亿元,增长53.4%;电信业实现营业收入58.3亿元,增长9.2%;租赁业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下降40.9%;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增长1.5%;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下降20.7%;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增长12.6%。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10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24.3亿元,占服务业总收入的80.0%,其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1家。

      4、新兴金融业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0.7亿元,增长20.9%。其中金融租赁业营业收入75.4亿元,增长58.7%;保险业营业收入19.2亿元,增长7.8%;融资租赁业营业收入33.6亿元,下降3.4%;商业保理业营业收入10.7亿元,增长40.8%;其他金融业营业收入31.8亿元,下降3%。

      5、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28.9万平方米,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57.5亿元,增长148.9%。在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42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80.5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72.7万平方米、办公楼12.8万平方米、其它55.3万平方米。

      四、招商引资

      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203个,引进重点项目1367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39个,实体项目327个。
      实体项目招商成效显著。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区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普林电路集成电路智能工厂、佛吉亚新能源汽车部件、国丰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加拿大木桥集团轻量化汽车内饰材料生产基地、海油发展天津装备制造与运维基地等4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总投资115.3亿元。飞马无人机、嬴彻自动智能驾驶等20个智能科技项目落户。海天北方总部基地、新型冠状病毒DNA疫苗生产基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塑醒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总部等85个生命健康项目入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引进北京项目380个,总投资1822亿元。深化与央企合作,全力推动中国兵装集团技术创新投资基金、中电建集团天津投资公司、国家电投集团资产管理公司等13家央企二、三级公司落地。
      商贸服务类项目贡献突出。引进方大一商贸易总部项目、河钢集团华北贸易结算中心、包钢集团贸易结算中心、北京中铁建工物资华北采购中心等大宗商品贸易项目118个,新增项目贸易规模达1500亿元。新奥集团产业投资总部、中梁控股中国区投融资总部、叮当电商保理、长城汽车QFLP等28个新金融项目集聚。争创科技、专利、信用等保险业务创新试点,现有寿险公司总部1家,保险中介公司13家,各类保险机构分支机构24家,保险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5亿元,增长10%。工业投资101.5亿元,占比29%;服务业投资48亿元,占比13.7%;房地产投资116亿元,占比33%;基础设施投资18.4亿元,占比5.3%;设备购置投资66.4亿元,占比18.9%。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项目79个,总投资418亿元,包括鑫隆机场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深蓝智能制造、北合科技、中科复星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储粮物流仓储等;续建结转项目108个,总投资840亿元,包括利达粮油生产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金发新材料、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等;竣工项目46个,包括西飞A320机身系统总装、博迈科四期、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容川饲料、顺丰产业园、统实饮料等。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配套不断完善。航空物流区道路与排水完善工程进度过半,补齐市政配套短板;空港二期、空港三期路网、河道、水系、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临港公共岸线修复治理项目一期完工、二期开工建设,全年获批发行政府专项债券16.8亿元,有力保障区域建设提质增速。社会事业配套高质量高标准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投用,空港东七道九年一贯制学校、空港第四幼儿园、空港第五幼儿园、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医院二期、临港医院、空港二期逸阳小学等一批高端优质教育医疗项目开工建设。

      六、科技与信息化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大力落实高企倍增计划和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7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43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97家。菲特检测等8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荣誉称号、累计达到13家,市级专精特新累计22家,市级单项冠军新增5家、累计达到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1家。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顺利推动,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落户保税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等4家单位获准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的工程研究中心,恒银金融获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天大工研院获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纳通医用防护器材等6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36家,其中国家级34家。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智能科技等重点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所托瑞安、瑞普生物等5家企业的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高新兴智联、天汽模等企业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19项。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1%。
      创业环境注入新活力。双创示范基地2021年度评估获评优秀,在全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组别中位列前三。印发《天津港保税区产业(人才)联盟管理工作指引》,并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为全市试点,完成首批10家企业联盟专属认证。双创中心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讯飞智汇谷孵化器、渤化众创空间、南开公能众创空间3家载体在市级孵化载体年度绩效评估中获优。讯飞智汇谷孵化器通过国家级双创载体评审。累计建成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8家、市级11家。
      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21年全年建设并开通5G基站431个,累计达663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全年组织两批次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项目申报,98个项目获批21年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涉及智能化改造、新模式应用、5G应用试点、大数据试点等多个方向,补贴资金超1亿元。

      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制定《天津港保税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1年版)》,提出20项措施与36项具体工作,推出一批有保税特色的创新改革举措。二是推动4家主题园区理事长单位担任区域营商环境监督员单位,明确专人担任营商环境监督员。根据园区特点延伸服务,与楼事会理事长单位共同搭建会员企业服务平台。三是制定《关于转供电不合理加价巡查整改工作方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确保企业足额享受政策红利。
      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深化。一是出台《保税区涉企经营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版),共包含改革事项149项,其中,'直接取消审批事项'18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10项、'实行告知承诺制'43项、'优化审批服务事项'78项。二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依法梳理保税区政务服务事项,制定出台《保税区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021版),对238个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指南和操作规程进行更新完善。三是'水电气'能源事项实现服务大厅办理,开设能源配套办事窗口,与10家水电气供应企业签订进厅服务协议,实现区域水、电、气等配套服务与主体建设项目并联办理。增设公证法律窗口,国内、涉外及涉港澳台民事类、经济类公证可在厅办理。四是实行商事登记、投资项目、人力资源同类型事项全窗口受理,事项覆盖率100%。
      关键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一是全市首创'企业开办+银行开户''3+1'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企业对公结算账户开户纳入保税区'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打通商事登记和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实现'开办即开户''准入即准营''准入即能营'。二是出台《天津港保税区城市排水许可证核发告知承诺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成为首个配套出台事中事后核查工作实施方案的最简告知承诺改革事项改革办法。最简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在12个行业22个类别中开展。三是扩大'拿地即开工'政策体系覆盖广度和深度,修订《天津港保税区工业(含仓储类)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方案》,完成企业临时用水、临时用电申报环节纳入'拿地即开工'的前期政策准备。
      持续推动自贸改革创新。一是持续推动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成立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联盟,14家企业作为联盟初创成员单位。天津远昌冷藏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获批空调控制器保税维修试点。以政策创新带动航空维修企业开展航空周转件跨境异地租赁业务,打造'保税维修+租赁'模式。目前已有10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产品涵盖飞机、船舶、运输装备、海工装备和安检设备等多个品类,全年实现保税维修产值11.8亿元,增长157%。二是深化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建设。推动药品审批由一单一病人升级为一单多病人,推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关于深化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与罗氏制药合作设立全球首个个体化医疗研究院。截至目前,全区已有8批次临床急需用药申请获批,共涉及3种国外上市国内未上市药品,惠及多名患者,总货值超过1000万元。

      八、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全区共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0387家次,排查整治隐患10919项,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1319人次。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6人,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稳步推进园区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一是狠抓能耗'双控'。全年'四上'企业电力消费量542160万千瓦时,增长9.7%;原煤消费量352.1万吨,下降6.9%;天然气消费量70368.7万立方米,增长7%;热力消费量2414.3万百万千焦,下降2.5%;汽油消费量19万吨,下降11.3%;煤油消费量39.3万吨,增长11.3%;柴油消费量26.1万吨,增长16.1%;燃料油消费量5.6万吨,下降8.8%。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20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9%。二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组织企业实施余热回收、能源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实现节能量约8700吨标准煤,带动投资1700万元;三是严控化石能源消费,圆满完成2021年控煤任务,着力推动临港热电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建设,为北方最大粮油生产基地提供低碳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
      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西四道国控点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全市20个国控点中排名第一,同比降低26.5%;达标天数比例73.3%,同比增加6.9%。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湾长制,完成碧水保卫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年度目标,加强节水管理、控沉及水土保持管理。全区万元GDP用水5.366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1.1%。4个居民小区获评市节水型小区,5个企业获评市节水型企业。

      九、社会发展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天津港保税区目前拥有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空港实验小学、临港实验学校、滨海一中四所学校,目前在校学生5728人,其中小学3748人,初中943人,高中1037人。2021年秋季学期招收一年级新生761名,其中空港学校349名、临港学校145名、空港实验小学267名。学前教育阶段有东方剑桥幼儿园、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海丽达美港幼儿园和临港东方剑桥幼儿园4所普惠性幼儿园及瑞德幼儿园、育树家湖滨幼儿园、启乐原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271人。
      打造医疗资源高地。保税区现有公立三级医疗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家,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作为境外入境人员定点医院全年累计接诊入境人员1616人,全力推进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质子治疗项目落地并启动项目立项、规划建设前期手续,2021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
      疫情防控严密有序。严防疫情输入,精准摸排外籍来津人员192人、重点地区来津人员2976人,均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推动疫苗接种,累计接种40.68万剂次。突出重点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抓好常态化精准防控,保持热备灵敏状态。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中心不断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新建图书流通站6家,新购图书报刊资料8万余册,新增读者会员1.1万余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类型达32种,外借图书40余万余册次,接待读者94万余人次,数字资源点击量达400余万次。累计吸纳读者会员达6.1万余人。图书馆分馆和图书流通站数量达到28家,总分馆馆藏图书共计59万余册。完成文化中心信息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场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水平,与新区、泰达和中新生态城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展示中心充分发挥保税区'窗口'展示效能,全年累计接待招商团组90余个,累计接待中外客商参观1000人次。
      丰富区域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围绕建党百年,举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音乐党课、'下基层、干实事'民族交响音乐会;落实'党史学习进万家活动'要求,邀请革命先辈、专家学者举办党史讲座及读书分享会;以保税区建区三十周年发展历程、廉政文化、党史教育、传统现代艺术等为主题举办展览8场;举办第五届文化体育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文化大讲堂、读者沙龙、云直播、书香战'疫'等线上线下书香保税和全民阅读活动400余场;组织文艺轻骑兵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慰问演出8场;惠民演出及红色影片展播40余场次;与市文联共建青年书法家创作基地,成功举办天津市第十届书法篆刻艺术展、'清廉保税'笔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培训班23个,全年开展培训课程约590余场次。

      十、人才、就业与劳动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累计发放准迁证3474张,累计落户3229人。实施储备人才政策,为200余家企业共计申报3043名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了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人才创业启动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杰出人才、'项目+团队'、博士来留津资助等10余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共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35人获得高层次人员服务证。积极推动企业育才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个,创新实践基地1个,新增在站博士49人。区内各类人才1.9万余人,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91名,省市级人才295人,技能人才1.6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共计17.3万人,同比下降1.1%;平均工资13.3万元,同比增长12.2%。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13.7万人,平均工资12.3万元,其中民营企业7.9万人,平均工资9万元;外资企业3.6万人,平均工资17.1万元。从行业类型看,工业从业人员5.6万人,平均工资12.2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3.2万人,平均工资13.4万元;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平均工资11.4万元;贸易业从业人员2.2万人,平均工资16.6万元;房地产业从业人员0.6万人,平均工资7.6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3.4万人,平均工资15.4万元;住餐业从业人员0.2万人,平均工资6.1万元。
      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17.87万人、17.94万人、17.85万人。2021年全年养老保险待遇支出12.7亿元,截至12月份辖区内企业离退休人员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628人。2021年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支4186.9万元,支付3485人次,其中工伤医疗费支出894.7万元,定期待遇支出495.6万元,一次性待遇支出2750.7万元。2021年全年受理失业金核定2700余人次。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62  |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  |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429
    联系方式:xxgk@teda.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1201160062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429
    联系方式:xxgk@teda.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