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太平镇>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日期: 2021-10-21 09:45      来源: 太平镇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正式稿

    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

    20218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都市型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四章 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建设新区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第三节  打造津冀特色文旅新高地

    第五章  优化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建设高质量示范小城镇

    第一节  优化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第二节  全力打造示范镇建设升级版

    第三节  全面建设高品质中心镇

    第四节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节  全面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持久战

    第三节  提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第四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

    第二节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太平建设

    第八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巩固创文工作成果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第九章 加强法治能力建设,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一节  深化法治太平建设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三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第十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规划的领导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落实

    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滨海新区太平镇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城镇的第一个五年,更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落实“双城”发展布局,融入美丽滨海新城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引领、产业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新城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委和新区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建议的精神,按照《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关于制定滨海新区太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要求,编制《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本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镇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在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太平镇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厚植绿色底蕴,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济实力稳中有进,综合效益持续提升。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2020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9%,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5.3%。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延长补齐产业链条,形成了以飞龙制管为龙头的金属制造及建筑配套产业,以黑金刚、芙烈浓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韦尔斯润滑油、瑞福鑫为基础的精细化工产业。实施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全镇共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天津市雏鹰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以绿色为靶向实施精准招商,盘活闲置载体资源,引进新希望生猪养殖、龙源风电、中节能等重大投资项目。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一减三增”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5030亩,种植优质水稻2060亩,种植经济作物苜蓿4300亩,加强对全镇9700亩冬枣林管理,冬枣年产量达2300吨。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列入农业部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崔庄冬枣为核心的太平镇冬枣产业品牌效应逐步凸显。现代化规模养殖发展壮大,形成富优、中地、坤昊三大奶业生产基地,存栏奶牛1万余头,日产鲜奶150余吨。以苏家园村、翟庄子村为核心,建设辐射周边的生猪、肉鸡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5万余头、肉鸡近600万只。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梦得集团奶牛托养帮扶项目效果显著。农旅产业融合深入推进,整合开发窦庄子酷飞时尚、皇家枣园休闲文化、巧克力工业旅游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业基地。

    全力补齐建设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完成太沙支路、郭庄子南环路、郭庄子建业路、远太路、苏翟路维修工程;完成煤改(电)6千余户,全部19个村级活动场提升改造完毕;对6780余户楼房化小区居民进行水表出户改造;维修镇管泵站3座,新建、提升村级污水处理站5座,积极推进郭庄子、东升、大苏庄污水管网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9.68公里;提升、改造太平镇集贸市场5000余平方米;对同安里、星光园、晨星园三个小区路灯进行改造,完成泰安路、平安路及居安里、同安里等居民小区的环境治理工程;完成窦庄子村等4个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工程。

    打造滨海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在徐太路两侧形成长度达12.9公里的绿化带;完成1万余亩北大港湿地退出工作,湿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精准出击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百日清河”、“清四乱”等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河道563公里,垃圾55吨,对镇域15处水体进行有效整治;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完成3000户农村散煤清洁化治理任务。严格管控工业污染,完成96家“散乱污”企业整改工作,强化露天焚烧巡查和治理力度,严格落实裸露地面硬化、绿化、苫盖等治理措施;加强大户制管理和工地移动污染源的监督,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及时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巩固推进创文和创卫工作,实施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工程,2019年荣获“国家级卫生镇”称号。

    持续强化民生事业,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圆满完成了第二轮、第三轮现代化达标任务,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公共医疗卫生基层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推进太平医院与区级医院深度融合,实施卫生院综合提升改造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120应急救护中心投入使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探索发展智慧康养社区项目。对困难人群进行精准帮扶,贫困户子女教育补助率达到100%。积极推进“三访结合”,筑牢信访维稳防线。扎实推动人民调解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实现了全镇村居调委会全覆盖。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动困难村平安创建,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巩固深化平安太平建设成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区街镇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运行和服务效率。“一制三化”审批改革大力推进,推行“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政务服务模式。 “津八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9“支持民营经济发展50条”等各项政策深入落实,切实解决企业在政策申报、技改资金、用电需求、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企业发展的沃土。推动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实施行政村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集体土地面积近13万亩。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出台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制定定期巡查汇报工作机制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监管责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区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回复率100%。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积极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宗教等工作扎实推进。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在充分肯定太平镇“十三五”时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工业结构偏重偏旧,缺乏园区等发展载体;信息技术产业尚在筹划,新动能支撑不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深加工支撑,文旅产业融合能力不足;距离基层治理精细化的目标还有差距,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民生领域离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还有不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滨海新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和生态优势的太平镇也将迎来重要发展阶段。

    从国际国内大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乡村振兴战略被写入党章,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利于太平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发展看,“十四五”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市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拥有独特的区位、产业、港口、交通等优势,拥有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不断积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滨海新区肩负国家与天津市赋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多年发展积累了雄厚基础,开发区优势突出,街镇发展潜力大,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倾力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放权赋能、续航加油、升级加力,“双城”布局、港产城融合、“一核两翼”是当前存在的短板,也是未来五年发展的发力点。

    从太平镇发展机遇看,园区载体、绿色资源、农牧精品、文化赋能是太平主动融入滨海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十四五”时期,建设滨海南部生态屏障赋予了太平绿色发展的新使命,开发南部新兴产业园区打开了太平发展科技智慧产业的新空间,打造“皇家枣园”、生态牧场、酷飞小镇是激活太平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小城镇建设全面完成增添太平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新亮色。同时,太平镇还处在快速发展的初期,新动能产业起步困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与开发区协同机制还不完善,环保、民生欠账较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只要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求新求变求突破。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滨海新区区委制定《关于制定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未来15年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全面实现“双城”发展布局的远景目标要求,到二三五年,太平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和谐幸福、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现代养殖、大数据、特色文旅等产业蓬勃发展,南部新兴产业聚集区全面建成,津冀文旅宜居特色小镇繁荣兴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滨海南部绿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镇、教育强镇、人才强镇、健康太平,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太平力量。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统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生态立镇、制造强镇、改革活镇、振兴兴镇”,打造南部新兴产业聚集区、现代化养殖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先行区、津冀文旅宜居特色小镇,全力建设智慧引领、产业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新城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用心用情办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等大事,让全镇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滨海新区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乡村振兴统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的滨海农业农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闯”字当头、“创”字为要、“干”字当先,打开脑袋上的“津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与开发区、区属部门、相邻街镇同频共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关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南部新兴产业聚集区。牢牢把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新兴产业园开发新机遇,以引育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创新开发区和街镇融合发展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成果共享、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成为滨海新区智慧产业新地标。

    现代化养殖示范区。突出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坚持走科技兴农、质量兴农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聚焦现代牧业、精品乳业和特色水产养殖,加快建设种养一体、循环利用的现代化养殖示范区。

    绿色生态发展先行区。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积极融入滨海新区“一屏、一带、五廊道”蓝绿交织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田园生态涵养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打造滨海南部绿色生态发展先行区。

    津冀文旅宜居特色小镇。围绕服务津京大都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建设示范新城镇,依托“冬枣”文化创新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低空飞行旅游业态,链接特色农渔体验游精品线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京津冀乡村生态旅游小镇。

    第四节  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建成滨海南部新兴产业聚集区、现代化养殖示范区、绿色生态保障区和津冀文旅特色小镇,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建成产业融合、绿色生态、文旅一体、现代宜居的美丽城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产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更加稳固,南部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全面完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文明持续进步。生态要素品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四河”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建成,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成果丰硕,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教育质量有效提升,文体业态更加完备,卫生事业长足进步,生态惠民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明显改善。政治生态更加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活力进一步激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属性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33.57

    47.08

    预期性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

    预期性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家)

    16

    21

    预期性

    4

    市场主体数量(家)

    484

    556

    预期性

    5

    商品销售总额(亿元)

    8.69

    12.19

    预期性

    6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5.9

    10.87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2

    2.9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亿元)

    -

    -

    预期性

    9

    新增就业人口(人)

    835

    4175

    预期性

    1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吨)

    3.6

    3.6

    预期性


    第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都市型        农业示范区

    充分发挥农业大镇空间优势,以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抓手,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加快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跨越。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依托农业大镇的空间优势,优化生产空间布局,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坚守粮食耕地红线,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扎实推进窦庄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子牙新河深河槽下游橡胶坝工程建设,提升子牙新河河套耕地产出质量。北部重点发展设施生产、生态修复等功能载体,大力引进优势农牧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基地和农村康养设施项目,建设产城融合发展区。南部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打造“冬枣、海水稻、奶牛、生猪、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区。2025年,实现万优质冬枣林、4500高产海水稻田7000淡水对虾养殖,2万头存栏奶牛和30万存栏生猪规模,建设滨海南部绿色农业片区。

    提质发展特色种植业。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种种植业、做优设施生产”发展思路,突出智慧设施、育种导向,持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崔庄冬枣”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建设崔庄冬枣标准化种植区,延长冬枣深加工产业链条,维持冬枣种植面积不减,扩大产量、提升品质、提高知名度。发展优质粮食作物,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扩大海水稻种植面积,在太平村、窦庄子村探索稻蟹立体套养模式;引进甜玉米种植,拓展农作物种植增收渠道。做优蔬菜产业,强化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加快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适度扩大优质蔬菜品种种植面积,推进设施蔬菜适度、规范发展,加快蔬菜储藏、保鲜、物流等设施建设。依托南部绿色造林规模,探索推广林粮、林菌、林花、林药等林下生态种养模式。

    绿色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工厂化标准化生猪、奶牛为主,加快推进太平镇有机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牧场经济。统筹协调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万头牧场粪尿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做大做强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试点项目。以富优、中地、坤昊奶业生产基地为核心,建立现代化奶牛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发展青贮玉米、苜蓿、构树等优质牧草,到2025年建成3个种养一体、循环利用的绿色畜牧示范场。以新希望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充分发挥红星母猪繁育项目的带动作用,构建“种、养、加”全产业链的生猪养殖集聚区。

    做精做优生态水产业。以胡家泊、君盛宇两大养殖基地为核心,加快推进对虾标准化池塘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提升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健康环保养殖技术模式,推进精准投喂技术、水质调控技术、池塘底排污技术、水体净化技术等应用,健全养殖水域环境监控网络。加快观光渔业发展,围绕水族全产业链,以繁育和养殖观赏鱼为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集区域特色、高端、生态、科技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型渔业。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高质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太平镇资源禀赋,以冬枣、海水稻、奶牛、生猪、水产为重点打造全产业链,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农技农艺相结合,试验推广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加快推进渔农互补生态种养示范项目和“鱼蟹+海水稻”种养基地示范项目,实施稻田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实现开发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运作品牌化。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功能,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建设项目,推行“产业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品牌+销售”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发展,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逐步实现农业自动化、规范化生产。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保健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以梦得集团、中地奶牛、坤昊牧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提高冬枣、奶牛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加工企业精选原料、精通工艺、精细加工、精美包装、精明经营,加强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保证农产品加工质量水平。

    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引导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聚集,提升改造传统生产模式拓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加快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业态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渔业小镇、现代牧场等新兴业态,完善滨海渔业休闲旅游带功能。做活做靓农事经济,强化皇家冬枣的品牌效应,举办农民丰收节以及冬枣节等重大节会,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和农事体验。推进农业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太平村300立方米冷库项目,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集净菜、保鲜加工、冷冻干燥及统一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促进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品牌主体,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市级、国家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扶持创建一批品牌价值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做强崔庄皇家枣园品牌,积极提升奶制品、水稻等农产品品牌商标知名度。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农产品品牌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与各级主流媒体的合作,通过展会、推介会和各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形式统一强化系列产品的形象塑造、集中宣传,借助天津农产品品牌网、“津农品牌”微信公众号、“天津农产品品牌”APP,举办“名优品牌展”等活动。到2025年,培育企业品牌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

    加快发展科技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引导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聚集提升水产养殖、生猪、奶牛、肉羊、水稻等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现代种业、农产品安全、绿色生态农业、畜禽健康养殖等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打造水产、蔬菜、生猪、奶牛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技术保证。探索建立工厂化设施蔬菜育苗、水稻育秧基地智能监控及管理平台,开发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菌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培育、扶持绿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大中型养殖场,发展养殖基地,开展畜禽产品加工。推进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支持“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奖补、项目帮扶等方式,推动农民合作社向规模化、产销一体化转型,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培育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发展后劲足、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合作社示范社典型。积极创建农户家庭农场培育及示范性家庭农场,以农产品种植、销售为基础,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田园采摘、观光民宿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到2025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5家。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依托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鼓励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机构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多元化农技推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实施农技推广和科技示范,完善机耕、机播、机收服务体系;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发展乡村普惠金融,落实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政策。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重点支持促进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2025年,每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人次,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专栏2 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1.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推进窦庄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子牙新河深河槽下游橡胶坝工程建设,提升子牙新河河套耕地产出质量。

    2.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提质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崔庄冬枣标准化种植区;扩大海水稻种植面积,在太平村、窦庄子村探索稻蟹立体套养模式;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探索推广林粮、林菌、林花、林药等林下生态种养模式。

    绿色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建设太平镇有机农牧业产业园,推进万头牧场粪尿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以富优、中地、坤昊奶业生产基地为核心,建立现代化奶牛良种繁育体系;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

    做精做优生态水产业。以胡家泊、君盛宇两大养殖基地为核心,提升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精准投喂技术、水质调控技术、池塘底排污技术、水体净化技术等应用,大力发展集区域特色、高端、生态、科技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型渔业。

    3.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推进渔农互补生态种养示范项目和“鱼蟹+海水稻”种养基地示范项目,实施稻田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功能,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建设项目,推行“产业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品牌+销售”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4.农产品品牌建设

    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市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做强崔庄皇家枣园品牌,提升奶制品、水稻等农产品品牌商标知名度。举办“名优品牌展”等活动。到2025年,培育企业品牌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


    第四章 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空间载体、资源禀赋等优势,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加快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把新区南部新兴产业园建设成为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打造津冀特色文旅新高地。

    第一节  建设新区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

    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分担机制,将南部新兴产业园打造成为滨海新区智慧产业发展新地标。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城产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谋划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推动信创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建设,统筹规划示范镇一期与产业区城市功能分区,构建“北工业、南生活”总体空间结构。高标准推进新兴产业园建设,加快信创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载体建设,完善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到2025年,力争南部新兴产业园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力争引进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1 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

    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引育重大项目作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产业链条集聚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培育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推进中节能太平镇绿色生态智慧数据港一体化项目落地,重点打造低碳能源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严格落实“双碳”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推动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园区标准提升改造,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全面推动电力化工等主要能耗行业节能改造。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积极推动能源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统筹推进网源荷储协调发展,积极推广综合智慧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加快推进龙源天津滨海新区大苏庄二期风电项目、中节能滨海太平镇300兆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建设,构建具有滨海新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到2025年,力争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

    第二节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优化传统工业产业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全面推动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治理,撤销取缔太平镇远泰工业区,推动窦庄子工业区进行提升改造,对符合规划的企业作为零星工业用地予以保留。按照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要求,坚持“鼓励一批发展一批、限制一批改造一批、淘汰关停一批”发展思路,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集聚发展,清退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积极盘活因“散乱污”治理闲置资源。围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实现大项目带头、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联动的格局。

    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自主创新及引进新技术,推动企业“退二进三”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发展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重视打造企业品牌,巩固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度和行业地位。依托天津港、黄骅港及黄万铁路和南港铁路的港口物流优势,加快太平镇海铁联运物流园建设,深化与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集团合作,大力发展非煤运输物流业,加快引进大机养设备维修项目,提升货物中转、集散、贸易等物流功能。到2025年,力争推动1家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企业,扶持23家企业申请天津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项目。

    第三节  打造津冀特色文旅新高地

    培育低空飞行旅游业态。推进窦庄子酷飞小镇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强机场建设用地保障,打造航空体育运动基地、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通用航空飞机维修中心,争取将“酷飞小镇”纳入天津市文旅十四五规划。依托太平镇窦庄机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低空飞行观光、高空跳伞、飞行员培训等新兴业态积极引进直升机制造、维修等企业,大力发展个人使用、企业自用等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支持航空俱乐部、通用航空爱好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发展打造产业链完善、特色鲜明的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创新、农耕体验、生态教育为特色要素和核心吸引力,立足一村一品和特色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以生态湿地、田园风光、现代牧场为主题,鼓励和支持梦得等龙头企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拓展冬枣科技示范园、畜牧养殖园等特色园区农业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创意农庄、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园区。创新旅游产品供给,积极打造窦庄机场高空跳伞崔庄皇家枣园太平镇良种奶牛现代化养殖场”太平镇一日游旅游线路,联合打造“崔庄皇家枣园—北大港湿地—诺恩渔业生态园—龙达温泉生态城”滨海新区特色农渔体验游精品旅游路线。加大对京津冀地区游客的宣传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京津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

    推进高端康养产业发展加强太平镇乡村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明确开发主题、发展理念和产业定位,系统调配乡村康养所需的产业、资金、建设、运营、推广等市场化资源。依托邻近北大港湿地的环境优势,实施“康养+旅游”工程,引进中国化建、中铁置业等实力央企,加快推进友爱村医养结合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康养一体化”体系。加大生态康养用地支持,将医养结合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有效落实生态康养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完善生态康养涉及的必要道路、康养步道、停车场、康养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专栏3 新动能引育工程

    1.规划建设南部新兴产业园区

    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城产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引育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建设1平方公里的信创产业园,建设1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高标准推进新兴产业园建设。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围绕优势制造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构建重点产业链,引导钢管、五金、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永生伟业、瑞福鑫化工、欣德泰铁粉、凯特隆焊接材料、汉达特碳制品等企业集聚发展,清退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积极盘活因“散乱污”治理闲置资源。推动1家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企业,扶持23家企业申请天津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项目。

    3.打造津冀特色文旅新高地

    依托太平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冬枣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窦庄机场等资源,着重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北方湿地景观特征,紧密围绕御枣、民画、酷飞等特色文旅资源,在津冀之间打造集飞行娱乐、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为一体的文旅小镇。


    第五章  优化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建设高质量示范小城镇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城镇发展规律,优化城镇空间开发格局,深入落实“滨城”发展战略,高标准推进示范小城镇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优化总体发展空间格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坚持精准规划、推进精致建设、强化精细管理,着力推进园水林田镇村融合发展,构建“一镇、一区、双轴、双带”空间格局。一镇,即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中心镇。“一区”,即新兴产业示范区,与大港产业区、油田城形成产业发展互动,建设国家生态产业园区。“双轴”,即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S315省道、424县道等交通干线,以中心镇为核心,向东延展至大港油田城、向西延展至新兴产业园区的经济纽带;文旅特色发展轴,依托窦太路,打造北大港-中心镇-窦庄南北向航旅文化发展轴。双带,即子牙河、北排河农旅生态带,建设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带。到2025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52平方公里。

    2 太平镇总体发展布局

    优化村镇发展空间格局。按照村庄错位、互补发展的原则,构建“中心镇+示范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级镇村体系。中心镇区重点打造成为滨海新区南部片区重点镇、文旅服务中心、生态宜居特色镇。示范镇一期重点建设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生态宜居小镇。以窦庄子村为中心村,建设飞行培训中心、航旅文化基地、文化休闲旅游特色村。以崔庄、远景二村、五星村、翟庄子村、红星村为基层村,崔庄重点打造古贡冬枣皇家枣园、国家地理标识冬枣产区、文化旅游特色村,远景二村、五星村、翟庄子村、红星村重点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体验度假村。

    第二节  全力打造示范镇建设升级版

    积极推动示范镇二期建设。全面加强与天保嘉郡公司沟通协调,完善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雨水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示范镇二期农民安置用房及配套工程建设。开拓示范镇二期工程融资渠道,创新土地、资金平衡机制,探索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资产证券化和EPC(工程总承包)等方式落实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示范镇二期农民安置用房异地平衡地块出让。加快推进示范镇二期还迁,完善政策制定和分房基础数据确认,全面做好地上物拆迁、征地等入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地上物拆迁补偿费审计和平房换楼房数据复核,做好村民过渡安置工作。

    提升示范镇一期承载功能。结合示范镇建设,抓住天津开发区南部新兴产业区发展的机会,构建以总部经济等业为导向,商贸餐饮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着力引进地区总部、中小企业总部,发展楼宇经济。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提升原则,统一规划建设规范化的综合便民服务站,加快推进示范镇一期社区化建设,设立丹霞园和朝阳园社区工作站,提升改造示范还迁小区内道路硬化、绿化、庭院灯杆、围墙、电缆、雨污水管道等共用设备、设施等。提升服务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推动主要干道以及郭庄子片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健全商业、餐饮、文体、娱乐、卫生等服务站点网络。

    第三节  全面建设高品质中心镇

    全面提升中心镇发展品质。以提升中心镇城市功能为导向,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功能层级,建设三生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小城镇,形成“双轴、双心、四区”发展格局。双轴,即公共服务轴和商业服务轴;双心,即行政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四区,即居住区、特色园区、物流园区和弹性发展区。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建设与住宅区相配套的商业网点,积极发展超市、专业店、专卖店、连锁店、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进一步扩大商业网络覆盖面。按照“服务对象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运作产业化”的原则,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养老托管、配餐中心等发展,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力争完成115分钟生活圈、210分钟生活圈、55分钟生活圈居民配套设施建设。

    3 太平镇中心镇城市功能布局

    第四节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便捷畅达交通网络。坚持以管为本、完善体系、补齐短板,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整体功能。提升镇区对外交通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对外交通立交工程,联通主干道与荣乌高速、南港高速等,畅通内外交通大循环系统。优化镇域内部交通系统,加强镇域、镇区主干道路对接,加快推进工农大道(港中路至津冀界)改建等工程建设,构建“五横五纵”市政道路交通网络,畅通道路微循环系统。高标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力度,同步配套建设交通安全、排水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扩大农村公路服务范围,加快推进入户道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

    4 太平镇交通布局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资源,依托娘娘河和镇区中心镇轴线,构建“十字”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打造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推动农村河渠、桥闸涵维修改造,实施村内管网改造工程,推进农村智慧水利建设。建设能源安全高效保障体系完成“煤改燃”“煤改电”工作,加快南部新兴产业区供热站、燃气调压站和抢修站等建设,推进刘岗庄、民营园220kv变电站等建设。完善通信、消防、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快南部新兴产业区电话局、邮政局、垃圾转运站、消防站等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专栏4 优化镇域布局工程

    1.优化镇域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构建“一镇、一区、双轴、双带”空间格局,建设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中心镇,新兴产业示范区,城镇综合发展轴,文旅特色发展轴,子牙河、北排河农旅生态带;加快“中心镇+示范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级镇村体系建设。

    2.打造示范镇建设升级版

    提升示范镇一期承载功能,提升改造示范还迁小区内道路硬化、绿化、庭院灯杆、围墙、电缆、雨污水管道等共用设备、设施等,健全商业、餐饮、文体、娱乐、卫生等服务站点网络。积极推动示范镇二期建设,完善政策制定和分房基础数据确认,全面做好地上物拆迁、征地等入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示范镇二期还迁。

    3.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升中心镇城市功能为导向,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功能层级,形成“双轴、双心、四区”发展格局。坚持以管为本、完善体系、补齐短板,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依托娘娘河和镇区中心镇轴线,构建“十字”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安全高效保障体系,完善通信、消防、环卫等基础设施。


    第六章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着力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第一节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

    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加快恢复田园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的整体性,积极融入天津市“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恢复和完善农田村网、围村片林、河流沟渠等生态廊道,逐步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实施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退还和保障河湖生态空间。加快沧浪渠、子牙新河等“四河”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动李二湾湿地生态恢复,配合做好北大港湿地保护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物保护、巡护、救护和宣传力度,在重点栖息地、衍生地增设巡查巡护路线,坚决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行为。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规范执法行为。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稳步开展河流、水库补偿机制工作,落实水稻、蔬菜等耕种施肥、农药减少用量性补偿机制,继续支持退耕还林。深化集体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取得土地经营权。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优先安排当地农民参与服务和管理。

    第二节  全面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持久战

    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施清新空气行动,持续推进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推动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全覆盖,推进农村散煤清洁化治理,加快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进度。继续推进裸露地面治理,加强工地扬尘和“散乱污”管控。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控制农业源氨排放。严格管控机动车污染,加大垃圾焚烧和露天烧烤的治理力度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区域联动机制。到2025年,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与全区持平。

    推动水污染综合防治。围绕工业废水、农村生活废水和农业污水,全面控制源头污染物排放。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雨污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在线监控和智能化监管,实现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农村河道、坑塘、沟渠等水环境治理,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强化网格化巡查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防治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实行散养密集区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海水稻等种植业农田退水、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有效削减入河污染。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村庄土地生态红线,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全面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推行秸秆还田、少耕免耕、农膜回收利用,加强撤销、拆除工业生产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源监控,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加强重金属风险管控,加快实施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三节  提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巩固国家级卫生镇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农户厕所废水、洗浴废水、洗衣废水和厨房废水等“四水”纳入收集处理系统。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推进村庄绿化,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到 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以“三清一改”环境清整活动。按照因地制宜、简便管用原则,引导村庄、村民相对统一住房风格风貌,实施整村成片房屋整治,推动实现农房建筑规整化。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按照本土特色、乡土味道和节能环保要求,加强规划管控,重点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造,实现乡村相貌美丽化。推广新型特色民居设计方案,对现有民居院落、厨房、厕所以及屋顶、檐口、立面、门窗、院墙、门楼等实施改造,提升民居节能减排和适宜性,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塑造具有天津农村特点、地方特征、乡村风貌的特色民居。到2025年,力争建设示范村3-5个。

    积极巩固“创卫”成果。进一步发挥各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落实镇、村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台账管理,掌握镇内全村建设发展动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数据。持续加大环境卫生的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各类市场、背街里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难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推动村庄保洁网格化管理,加强村庄保洁员队伍建设,明确保洁员责任和保洁标准,落实村庄保洁员补助政策。完善物业管理体系,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切实管好保护好现有土地资源。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卫生观念。

    第四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按照“税务征管、水利核量、自主申报、信息共享”的征管模式,实行水资源税征收制度。实施农业灌溉节水工程,加大灌溉泵站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风力、太阳能等提水技术,推广农业节水计量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灌溉分区管理。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通过整治养殖用地和废弃地块,探索限制零散建设用地和零散闲置养殖用地复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支持名、特、优、新品种繁育。

    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追溯系统,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培训,严格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推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以水稻、蔬菜、小麦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现代农业高效施肥技术,建立多种形式的肥料信息发布和咨询平台。推动畜禽污染资源化利用,以生猪、奶牛、肉鸡等规模化养殖场改造升级为重点,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降低养殖粪污产生量和污染风险。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农作物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到2025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积极倡导农村绿色生活。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高效能家电、节水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模式和绿色农房建设技术,实行绿色标准,推广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垃圾分类讲解活动、低碳社区创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

    专栏5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1.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行动

    融入天津市“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 实施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制度; 加快沧浪渠、子牙新河等“四河”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动李二湾湿地生态恢复,做好北大港湿地保护修复。

    2.农业环境综合治理行动

    实施清新空气行动,持续推进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雨污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推动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组织开展以“三清一改”环境清整活动。建立健全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4.农村绿色生产行动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农业灌溉节水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农作物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


    第七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留住人才机制,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进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织密扎牢民生兜底,努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梦得集团等重点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提高本地居民就业比例。挖掘内需带动就业,实施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试点,推动教育、养老、家政等行业发展。加大投资创造就业,进行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优先投资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探索定向式培训模式,针对岗位性质开展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技能培训基地,扩大群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覆盖面。利用天津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平台,推动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培育、交流合作。

    加快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就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推动就业供需的快速匹配和对接,参与建设“滨海智慧就业”信息系统,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流程。推动镇、村服务大厅全部设置公共就业服务岗,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就业岗位推荐和就业需求登记的就业服务业务。将解决群众就业工作纳入保村工作的包保内容,以包村安排为基础成立就业帮扶小组,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积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579”滨海模式,学习引进“和谐劳动关系诊所”、调解仲裁“雏鸥计划”等成功经验。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大各类人员创业扶持力度。完善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用工、权益保障等措施,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着力拓宽技能人才、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群体增收渠道。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鼓励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拓展公益性岗位。

    第二节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布局基础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立镇领导联系学校(幼儿园)制度,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村居委,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性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对老旧学校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统筹配置师资,为农村学校补充新教师和校际交流教师,培养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开办继续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班。大力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提升镇(街)中心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学前教育资源2+2”建设工程。完成示范镇一期、二期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托幼点的监管,加大对无证园的治理力度。2025年,累计配餐中心数量达到3个。

    切实提升现代化教育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镇、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加强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点建设,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建立特异学生帮教制度。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名师培养。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利用市、区高中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大力建设优质品牌高中。积极对接市、区优质教育集团,带动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

    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定镇域内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教育、公安、交通、文化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整治活动,加大对镇域内校园周边网吧、流动摊贩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合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推动学习型镇建设。鼓励社区居民(村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组织开展公民素养、诚信教育、人文艺术、职业技能、早期教育、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等教育活动,提升居民(村民)生活品质。

    第三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多元化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天津市各项医疗保障惠民政策。织密扎牢医疗救助安全网,落实天津市医疗救助相关政策,将贫困人口纳入三重制度保障,实现区域内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企业员工足额参保,持续强化工程建设领域参保,做好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简化失业保险金审批流程,放宽申领条件。健全养老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对户籍低保、特困、低收入、残疾人、老年人、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进行地毯式摸底排查,实行对口帮扶,对困难群体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走访,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充分发挥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构建个案式、立体式、互动式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努力提高残疾人福利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加残疾人文化、体育、就业等服务供给。加强救助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按救助对象户数与工作人员2001的比例配备低保工作人员。加快殡葬事业发展,新建太平镇公益性骨灰堂,建设1处镇级殡仪服务站。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太平建设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着力打造15分钟步行就医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覆盖率。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基层医生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考核。持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继续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扩大计生家庭帮扶范围,深化计生服务转型,探索“大健康”计生服务模式,增加体检项目,扩大参检人群范围。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20个,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全覆盖

    完善重大传染病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在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全面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上报机制,提升高风险传染病应急响应能力。在体育场馆、展览馆、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卫生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改造空间。改善镇中心医院急诊部、门诊部等业务科室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设备,提升传染病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建立镇、村(居)两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至少1所镇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2000-3000平米),在人口集中村建设至少1所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需具备较为完善的生活照料、日托月托、配餐助餐、健康管理等功能;地处偏远、人口较少的村建设1所老年活动室。优化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加大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助力度,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渠道,养老床位数量达到160张。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管理、培训和业务指导监督。到2025年,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58%,实现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形成10-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加强全民建身设施建设。统筹建设镇域内各项体育设施,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的维护保养。打造特色“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社区健身节”等活动,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和社区“健身生活化”,鼓励村(居)举办各类体育活动,让体育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元素,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专栏6 民生保障改善工程

    1.提升就业质量建设

    充分利用天津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平台,推动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培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579”滨海模式,学习引进“和谐劳动关系诊所”、调解仲裁“雏鸥计划”等成功经验。

    2.深化教育资源建设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提升镇(街)中心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学前教育资源2+2”建设工程。完成示范镇一期、二期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3.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建设

    全面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上报机制,提升高风险传染病应急响应能力。改善镇中心医院急诊部、门诊部等业务科室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设备。建立镇、村(居)两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


    第八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文化 软实力

    立足乡风文明,深入挖掘太平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重农固本、遵守法治、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巩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果,推动新时代太平乡村文化振兴。

    第一节  巩固创文工作成果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建立党员志愿者数据库。加强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志愿者活动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窗口服务单位等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把自然村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为重点,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开展家政服务、捐款捐物、爱心助学、卫生清扫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文明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四史”“三爱”学习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发挥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的模范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开展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开展“最美庭院”“文明社区”评选活动,动员和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积极吸收书画、体育、文艺等协会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品牌战略,倾力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社区,提升群众文化素质。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挖掘保护利用好太平镇特色的文化元素,传承发展太平农民画等本土民俗文化,打造书画笔会、书画精品展等精品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文化惠民演出,鼓励开展民俗表演、文艺演出,增加公益电影、红色电影放映场次,实现文化惠民“村村全覆盖”。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举办各类丰富惠民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

    提高多元文体设施供给能力。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全覆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文体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改造,确保所有街道至少建有1个全民健身文体中心。完善设施共享机制,推动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内部文体设施对社区团队、居民开放,实现设施资源共享共用。对损害、老化的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修缮,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三节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繁荣文化消费市场。实施政府补贴文化消费,通过票价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市场壮大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争取各项农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推进中化四建汽车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等文旅项目建设。挖掘崔庄村皇家枣园等特色文旅资源内涵,实现文化和农业融合发展。

    加大文化太平宣传力度。畅通乡村文化的传播渠道,采用文化墙、宣传栏、流动广播车、手册和海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深切的乡土情结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加强对太平镇书法、泥塑、芦苇画等特色文旅资源挖掘和宣传,充分挖掘开发两个区级非遗项目,彰显深厚地域文化特色。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大对“酷飞小镇”等文旅项目推介宣传力度,策划热点话题,营造网红打卡氛围,打造酷飞时尚特色文化名片。举办跳伞比赛、枣园采摘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持续扩大影响力。

    专栏7 乡村文化提升工程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

    组织文化惠民演出,鼓励开展民俗表演、文艺演出,增加公益电影、红色电影放映场次,实现文化惠民“村村全覆盖”。提高多元文体设施供给能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文体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改造,确保所有街道至少建有1个全民健身文体中心。

    3.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建设

    通过“借船出海”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加快推进中化四建汽车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等文旅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开发两个区级非遗项目,彰显深厚地域文化特色。加大对“酷飞小镇”等文旅项目推介宣传力度,打造酷飞时尚特色文化名片。


    第九章 加强法治能力建设,推进治理能力和            治理体系现代化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持社会安全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深化法治太平建设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行政执法指挥监督中心,对接区级中心。建立完善街镇专兼职法制审核机构和岗位设置,强化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人、责、权相匹配”的保障机制。健全法治政府建设领导机制,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对各部门、各村队法治建设的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着力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法制审核机构和岗位职责;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格局,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规范性审核机制,行政负责人行政应诉出庭率达到100%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切实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信访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职能作用,汇聚整合资源,形成化解信访问题的强大合力,推动全镇信访总量继续下降,信访秩序继续好转,群众满意度继续提升。加大排查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发挥好智慧信访工作平台,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做好重信重访人员的解释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力度,做好重点敏感时期安全稳定排查工作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辖区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大力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强化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和载体,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七进”活动,逐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在农村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基础上,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具有我镇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做好国家级、市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工作。整体推进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居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检查管理机制;发挥村居公共法律服务调度员作用,用好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法律服务资源,大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首选率和知晓率。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全面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主体责任和社区矫正工作属地责任。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打造现代化社会治安体系。做好重要节点维稳安保工作,针对特殊时期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事态可控。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长效机制,防范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干扰渗透,将太平镇建设成“无黑”镇。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持续开展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平安校园等平安示范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项违法活动。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社区监控、消防等设施建设,降低事故风险。重点治理土地清查拆违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存量违法用地,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力争违法用地实现“零增长”。强化组织纪律,加强法制和廉政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确保队伍清正廉明。

    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域内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做到“一企业一套隐患排查标准”。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松懈,实现监管常态化。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洵日、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安全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持续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动“双安双创”评审工作,确保完成区级创建要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综合性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体系,提高预案针对性有效性。完善镇、村(居)两级应急预案体系,做好镇域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在重大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中,考虑应急避难需要,预留改造空间。完善镇、社区(村)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丰富物资品种,优化储备布局。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村(居)“网格化”防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防灾救灾能力。

    第三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村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强化功能化建设,服务事项规范化建设,引领基层冶理制度化建设、基层治理队伍体制化建设。打造有领航力的党支部班子,坚持“一支一策”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发展共建,推动“双报到”工作常态化。做好村党组织排查工作,形成一村一策,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率保持100%

    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城乡社区自主管理体系,持续深化幸福新区共同缔造行动,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治理资源下沉。完善居民会议、代表会议、议事会等基层群众参与决策机制,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全面提高基层政务服务质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持续推进“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深化基层政务服务综合受理改革,全面落实“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深入推进“滨海通办”改革,推动区级权限委托下放事项接得住、用的好,切实让企业感到满意,让百姓得到便利。大力推广利用“组织在线”等智慧手段经验,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滨海新区太平镇”等政务微信公众号和线上政务系统运营管理,打造服务群众线上窗口。到2025年,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8 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程

    1.深化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加强法治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案件办结率。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切实提升矛盾纠纷调处效率。

    2.平安稳定太平建设

    打造现代化社会治安体系。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长效机制。重点治理土地清查拆违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存量违法用地,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力争违法用地实现“零增长”。

    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域内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制机制,做到“一企业一套隐患排查标准”。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镇、村(居)两级应急预案体系,做好镇域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完善镇、社区(村)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丰富物资品种,优化储备布局。

    3.创新基层治理建设

    坚持“一支一策”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大力推广利用“组织在线”等智慧化手段经验,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


    第十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引领规划实施,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凝聚社会共识。

    第一节  加强党对规划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太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具体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太平、生态太平。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落实

    精准对接市区两级规划要求,紧密衔接各项专项规划,明确以落实规划目标为导向,注重项目谋划和储备,保障关键性项目有序推进,重点任务有序落实,切实提高规划决策质量。加强统筹调度,注重融合协调,严格落实并联审批、督查考核等制度,解决好征地拆迁、融资筹资、手续办理等突出问题。拓宽资金筹措新渠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的支持。抓好建设资金保障,严格预算约束,强化预算内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集中统筹使用。

    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拓宽民主评议渠道,加强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发现的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确定因素,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建立规划评价激励机制。对在评价、评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进行表彰。建立规划实施问责制度,加强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坚持以评促改、强化考核督导,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