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滨海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一) 准确把握和全面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吴明聚
发布日期: 2021-09-04 09:52      来源: 滨城时报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一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使我们对这一目标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指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遵循。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学史明理就是要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些道理。理,形声。从玉,里声。本义为加工雕琢玉石,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引申为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含义。通过学史,就要强化理论思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是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历史使命、社会主要矛盾、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

    进入新阶段,更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国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

    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情怀。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学史增信。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说文解字》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通过学习党史,增强信仰、信念,增强自信。“增信”,是增强信仰和信念。学习党史要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意味着学习党史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信仰和信念才能更牢固。

    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就要增强“四个自信”。增强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自信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增强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理论自信,源于我们党坚持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理论自信,既是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给了我们理论自信的充足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讲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另一方面,理论自信,就是要告诉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各种扭曲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获,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增强制度自信。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制度功能的发挥。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制度支撑和治理保障,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党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文化自信是基于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更曾就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三、学史崇德。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即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德,即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崇德即尊崇好的品行。通过学习党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既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具有民族特色,又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体现新时代精神。“崇德”,是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学习党史要赓续这条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个人品德。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对于党员来说,除了拥有公民所具有的道德之外,还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忠诚干净担当精神等。

    四、学史力行。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即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要在推动发展上力行。行,作为动词使用时引申出“去、离开”“从事”“所作所为”“可以”“经历”“将、将要”等意义来。通过学习党史,要把现在和将来要做的事情做好。“力行”,是学以致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说,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为此,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全党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认为,当前主要是要把“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实好、实现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一是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战略机遇期的新特征。我们党的历次决策规划,都非常重视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作出新的重要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是要深刻理解此次会议及《建议》的核心要义,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贯彻新发展理念”,即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提出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抉择。三是要清楚认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建议》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绘,包涵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众多元素。《建议》提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对比原来设想的“三步走”战略提前了15年。《建议》也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其中“坚持系统观念”的表述是首次出现。这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四是要始终明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根本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形势越是复杂严峻,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真抓实干,解民忧、疏民怨、暖民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本文作者系滨海新区区委党校副校长)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thirdtitle=吴明聚&showtitle=&maintyp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indextitle=Titl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etliuwei&check_checkdate=2021/9/6 9:54:44&check_reasons=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