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新路径 发展特色产业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
日前,汉沽街道“汉沽马沽草莓”品牌和辖区企业长芦汉沽盐场“汉盐海泽”品牌被认定为天津市2023年“津农精品”农业品牌。近年来,汉沽街道着重挖掘、积极培育乡土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立足产业振兴,积极宣传辖区名优产品和优秀民俗文化,通过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切实收获“真金白银”,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头雁领路带好头
汉沽街道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将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地乡贤等培育成为农村基层班子成员,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着力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和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作用,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下坞村党总支书记李强面对底子薄弱的村集体经济,认真思考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富裕起来。走访研究后,他在村里盖起14个大棚,尝试种植草莓、西红柿、樱桃。面对巨大的投入,他没有退缩,“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富起来,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试验种植更多品种的农作物,尝试打造农耕体验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在产业发展上不断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李婧凡、翟毅、杨勃威是汉沽街道的三名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对全街各村优质农产品进行整合,通过直播的方式义务帮农户销售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汉沽街道的老味道西红柿为什么好吃,稻谷如何经过烘干机和打米机处理变成颗粒饱满的大米,汉沽马沽草莓的种植历史、生长环境、口感特色和营养价值如何,在他们的直播间里都能看到。
集思广益搭平台
汉沽街道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认真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新链条、丰富新内涵,努力搭建便民助农新平台;拓展新领域、构建新格局,切实擦亮精品农业新招牌,努力开创人人为乡村振兴出力、事事为乡村振兴考虑的良好局面。在市、区农业农村委指导帮助下,开辟冬季精品休闲旅游线路“踏雪寻梅”,开发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民俗文化等相融合的文旅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对接天津本土互联网企业“掌上天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探索如何运用数字化智能新媒体、数字经济服务、数字产业发展成果等帮助街道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邀请天津供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伍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前来调研指导,共同努力搭建推介购销平台,在让农副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让对口帮扶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和日镇的农副产品“走进来”。实现产业共兴、要素共用、共荣共赢,让优质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城市平台,凝聚各方力量,聚焦为农服务,推介“津农精品”,助力乡村振兴。
能人示范有作为
汉沽街道广聚乡村人才,在有、引、用上下功夫,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方案,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乡土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相关产业;突出党员带头,通过实施技术培训、销售培训等措施,消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发展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今年是小马杓沽村村民李山夫妇种植草莓的第4个年头。4年前,在外打工的李山看着每年三四万元的收入一筹莫展。回村探亲的他看到了家乡草莓种植发展前景不错,于是辞职回乡创业。初次尝试种植草莓,李山不断向村里的种植大户请教方法,靠着慢慢摸索实践,逐渐在小马杓沽村本地种植隋珠草莓成功。靠着小小的草莓,李山夫妇成功致富。尝到甜头的他开始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实现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马沽草莓的知名度。
33岁的程杨不是汉沽街道人,却被汉沽街道优质的草莓吸引而来。在北京农科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草莓组学习3年,回到天津又从事农业种植7年的他看到了汉沽草莓种植的巨大发展前景。他来到汉沽街道、扎根汉沽街道,将每一株草莓苗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呵护,希望把这项产业发展好,为父老乡亲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北方的冬天寂寥而漫长,不妨来汉沽街道“踏雪寻梅”。此“雪”非彼“雪”,而是天津长芦汉沽盐场盐业风情游览区里洁白如雪的盐板和巍峨壮观的盐坨。在这里,汉沽古盐场的千年历史和盐文化在等你探寻。此“梅”非彼“梅”,而是汉沽街道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400亩的美味草莓。接下来,汉沽街道将继续落实落细相关工作方案和举措,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以构建农产品销售终端小生态,融入乡村振兴大生态,徐徐铺开乡村振兴活力生态的精美画卷。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