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滨海地区的早期村镇
发布日期: 2012-02-29 00:00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明永乐二年天津置卫,一些退伍官兵"跑马圈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居民陆续迁移津沽大地,随着人口增加,天津滨海地区的早期村庄如大沽、北塘、于家堡、新河、邓善沽、宁车沽、营城、寨上、窦庄子等先后形成,奠定了后来基本村镇的居住格局。当其时,渔业盐业发展,商业贸易扩大,经济社会初步繁荣。

      渔业盐业的发展催生了村镇,村镇的形成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相传明代之前,一户黎氏家族迁移到今大神堂之地定居下来,相继又迁来了一户陆氏家族。这两家都是山东省乐陵县枣林庄人氏。明代中叶后,人口多了,村落大了,便定名为大神堂。村民多以出海捕捞为业,还在村内修建了鱼骨庙,供奉龙王神、财神等,祈求广济惠福,保佑该村的风水仙气,保佑出海的村民打鱼平安、满载,使村民安居乐业。明末清初,村内一些居民迁到距村北3里许的高阜平阔地上,又逐渐发展成一个小村,与其相对,称其名小神堂。时大神堂已成为正名。民国年间,大神堂村发展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人口1千余人,渔船130余只,大小渔行八九个。迄今,其村名仍然在沿用。

      古时候,汉沽沿海渔盐村很少。相传唐代末期,在今张家码头大桥东南2.5公里外的垄岗地上,住着几户人家,他们以"煮盐"为业。这块垄岗地的面积不大,方圆有数里,中间由东、西两个大港(读讲,以下同)分开,人们称其为"二港庄"。后又以港为界,分成南北两村。明初,随着移民的迁入,汉沽沿海盐渔村逐渐增多。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山东省海兴县(今无棣县)与直隶省(今河北省)盐山县交界的桃花寨人张姓迁此定居。其后,子孙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成为二港庄的主人。清代初期,张氏家族分为两支,后又分两支为4支。彼时,芦台场(汉沽盐场前身)制盐业改煮为晒,大开盐滩(小盐滩)正在迅速发展。以张氏家族为主,开凿了由张家码头起,经枣树底下村,二港庄至海的一条引海水和驳盐的沟渠。这条沟渠因通抵各家滩地,起名流家河。它与崔家河、娄家河、李家河、杨家河、张家河、邵家河组成沿海盐滩地七大运渠。不久因谐音,误写成刘家河。相继,二港庄亦称刘家河,形成一地两称。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有一次大海啸(即风暴潮),由海中漂来一物,即木筏上缚着一位铁神像,停在庄前。村民见后甚为稀奇,为其立庙,称铁神庙。父老云:当时海啸漂来三物,均缚在木筏上。一物是该庙的大铁神;一物是大铁钟,漂至东庄坨,后建雹神庙(此庙民国年间废);一物是金佛,漂到今丰南县李富庄。三物乃富户于海中遇难得救后,还愿而做。清《宁河县志》对铁神和铁神庙做了记载。记述的内容是:海中漂来铁神,托梦于老翁,老翁呼唤全村人,抬铁神于断绳处立为庙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芦台场大使(管理盐商和灶户的官员)徐国琛查看铁神庙时,亲自为铁神涂金,以示庄重,祈求有灵验。清代后期,人们在二港庄周围开了两副大盐滩,起名"铁神庙滩",同时于庄北又分出一小村,时鉴于铁神庙的名望,铁神庙滩高产盐的名字,导致全村的和其他村的人均称该村为铁神庙村,二港庄和刘家河之称变为始称。清末民初,铁神庙纳入版图,立为正名,隶属宁河县崇仁里六保,而村北小村称小铁神庙村。

      大港太平镇崔庄周边有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冬枣林,面积近1000亩,现有树龄600年左右的枣树168棵,400年左右的枣树3232棵,100年以上的枣树1300多棵。这些古枣树虽饱经风霜,现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有关专家誉为"活化石"。相传秦始皇及汉武帝在位时为求长生不老,曾派方士徐福和李少君寻找冬枣。据史料记载,公元1490年明孝宗朱佑樘下旨扩控兴济碱河,皇后张娘娘眷顾家乡,求孝宗委其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控河(即娘娘河),二人发现崔庄和聚馆一带的冬枣皮薄肉厚、质脆味甜,遂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受到青睐,称其为"枣中极品",当即被钦定为贡品。太平镇崔庄坐落在汉代遗址上,周围是明清时期的古冬枣林,苍翠的古树和汉代遗存构成了村庄的神秘色彩,这在中国古村落是独特的。

      大沽是塘沽地区成陆后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早期的先民落户在这里,赶海捕鱼,煮海为盐,以此谋生,是谓"鱼盐是赖"。因来此谋生的人多为穷苦人和逃避兵灾、战难、劳役之人,所以人们曾一度称这里为"花儿寨"(意为穷人聚集的村子)。后来,这里逐渐繁荣,日子好过,民风淳朴,生活有靠,来此定居的又多山东大沽河人,遂改称为大沽。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定都为大都(今北京)。朝廷开海上漕运,大沽口岸作用日益显现。当时,在大沽口河岸有个叫龙三堆的高埠,昼挂幡、夜扯灯,竖起航标,大沽成为中国北方最早俯瞰大海的口岸。明朝,成祖朱棣凭其多年北方据藩的经验,深知津沽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迁徙江、浙、晋、鲁、皖、豫等地农民到海口一带垦荒屯田,这里人丁开始兴旺。嘉靖年间,为防倭患,在大沽口驻重兵,加强防卫。至此,一脉中华子孙聚集沽口,凭借鱼盐之利和黄河母亲铺就的一方热土,煮盐捕鱼,辛勤劳作,开拓建设,繁衍生息,大沽地区愈发热闹起来。到清代,这里已形成重镇,成为"海门要塞"。清康熙、乾隆两帝于1695年和1767年分别巡幸到此,敕建海神庙,登台以观沧海、刻石记盛。其后,几代封疆大吏苦心经营,在海口建起一道又一道海防工事和炮台群,史称大沽口炮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庚子之役"中,经历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战争,使大沽扬名天下。

      北塘地处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河三水汇流进入渤海的入海口。北塘自南宋成陆,明永乐年间逐渐形成村落,初名陈家堡。后来外地移民逐渐增多,至明朝嘉靖年间,改称"北塘儿沽",现名北塘即由此简化而来。北塘地处海口,兼得渔盐之利,为富庶之乡。历史上的北塘不仅有丰饶的渔产,有万里樯帆、海天辽阔的壮景,还是商贸通衢、扼守津京的要冲。明代在此设千总一员,清代增游击、守备,设卫增兵,逐渐发展成海防重镇。明朝嘉靖时期在这里就建有著名的"北塘双垒"炮台。滚滚东去的蓟运河给北塘带来了发达的渔业生产,同时也带来了繁荣的地区文化。喝蓟运河水长大的北塘人,很早意识到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广设书馆,努力铺设进取之路,培养出各种人才。这里还出过国家危难时刻不畏权势、两度直谏的"铁脖子御史"陈鸿翊,也出过满腹诗书经纶的皇储之师高赓恩、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以及名震海内外的高僧倓虚法师等历史名人。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526026&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check_taskid=0&check_istask=False&uncheck_taskid=0&uncheck_istask=Fals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etliuwei&check_checkdate=2018/12/28 15:09:37&TranslateContentType=Copy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