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邮箱

大沽海神庙
发布日期: 2012-02-29 00:00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沽海神庙坐落在滨海新区海河南岸,现天津船厂厂区内,是东西大沽的分界点,早已建筑无存。由于建设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的缘故,海神庙才重又走进人们的视野,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海神庙当年显赫的地位。大沽海神庙始建于明代早期,起初只是一个民间小庙。关于海神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代早期的著录《长芦盐法志》中:"顺治六年建海神庙"。海神庙得以兴盛是因康熙年间的一件大事。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6月28日,康熙皇帝东巡海神庙拈香祭海,海神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奉(沈阳)锦(锦州)两郡岁谷不登,兵民乏食",但"陆运之程逾山越谷旷日为劳厥",为解灾荒,遂命学士陶岱从津京一带调粮,以大船组成载粮船队,从大沽海口出发,直发辽海。途中海路"波涛不兴,天日清皎",顺风顺水,只用3天便到达盛京(沈阳),救灾于军民。康熙得报,以为是海神显灵,为报海神符佑之恩,想到"天津东旧有海神庙",便拨银钦令重修海神庙。重修后的海神庙坐西朝东,面向大海,庙门木匾高悬:"敕建大沽口海神庙"。三进神殿:前为海神殿,殿额御题"静海波";中有观音阁,又曰"望海楼",楼顶高悬明灯,专为海船引航,额题"潮音清梵";后为水母殿,浩大巍峨。庙院中央设祭坛,为皇帝祭海之用。旁置"圣祖仁皇帝御制天津海神庙碑",碑高8尺,广3尺6寸,并遗墨:"东静安澜"、"皇阁永固"。此时的海神庙,"朱甍碧瓦,规制崇宏",从此成为皇帝拈香祭海、民间祀拜的重要场所。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6月,雍正皇帝东巡海神庙拈香,又御制海神庙碑,碑高8尺,广3尺6寸,以追忆海路赈灾之事,祭封海神。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乾隆亲莅海神庙瞻礼,御制海神庙碑。碑文除又提"康熙间,盛京有泛舟之役,衽波飙帆,阙事迅蕆,我皇祖喜神之功,饬庙荐馨,祀在彝典"之外,还提到"越岁既久风雨剥,无以揭虔妥灵,乃发水衡鼎阙工,楹辉雘新,式奂式壮",以表修葺海神庙之事。更多文字则表达"登观海之台……东眺扶桑……而旅顺登莱庙环拱罗布,胥靖以安",抒发对大沽口壮丽景色的感慨,表达了"渤海之系诚大矣……夫东南之海,吸吞江河,风涛是防,治在塘堰……"的治理海灾的想法。对河水泛滥,则提出"疏辑澜、俾暑无盛涨,秋无霪霖,用贻我甸人无疆之乐利"的治水原则与愿望,表达了乾隆对大沽口地区高瞻远瞩的宏图大略。乾隆题海神庙"紫澥青莲"匾额,又御书诗文:"崇构海河滨,初来拜口伸。配天常互地,济物即为神。紫澥安澜庆,青莲示法真。两朝碑仰读,意总为斯民。"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4月,英国提出要派使臣马戛尔尼携带贡品来华为乾隆皇帝83岁寿辰祝寿。为接待来使,乾隆于次年5月拨银修缮海神庙,以作马戛尔尼的公馆。6月,英使马戛尔尼、公使斯当东以及随行人员八百余人,乘船驶临大沽海口。乾隆皇帝派直隶总督梁肯堂会和盐政瑞(请核,少字?),在海神庙接待英国使团。这是中英最早的外交盛世,海神庙从此载入中国外交史册。此后,历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海神庙。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3月22日嘉庆帝巡幸海神庙,赐匾"析木安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6月,重修大沽海神庙,颁赐海神庙匾额"功昭利济"。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526024&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check_taskid=0&check_istask=False&uncheck_taskid=0&uncheck_istask=Fals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etliuwei&check_checkdate=2018/12/28 15:09:37&TranslateContentType=Copy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