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天津港保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7-20 11:25      来源: 天津港保税区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天津港保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

    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〇二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实施开放能级跃升工程,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第二节 打造一流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

    第三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四节 全面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第五节 高标准建设中欧(中意)产业园

    第六节 建设面向东北亚国际经贸合作生态圈

    第四章 实施科技创新强化工程,打造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先导区

    第一节 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第二节 培优高质量科技创新主体

    第三节 提升双创孵化载体服务能级

    第四节 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第五节 深化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第六节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第五章 实施新动能引育工程,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依托自贸、保税功能,重点发展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

    第二节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需要,培育发展自主创新引领的四大未来产业集群

    第三节 深挖临海、临空优势,集聚发展面向前沿高端的优势制造产业集群

    第四节 深化运营方式变革,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第六章 实施空间布局优化工程,构筑各具特色的“三区”主题功能

    第一节 推动空港片区建成国际化智慧型航空新城

    第二节 推动临港片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

    第三节 推动海港片区建成全国数字贸易标杆区

    第七章 实施综合环境提升工程,营造引才聚商优越环境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 提升园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第三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第四节 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

    第五节 健全多元化教育网络

    第六节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七节 打造保税公共文化名片

    第八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 加强保障,促进“十四五”规划充分落实

    第一节 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健全政策体系

    第四节 加强规划落实





    序言

    “十三五”期间,天津港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依托“双港+自贸”开放功能和制度优势,把握临港经济区并入、法定机构改革等重大发展机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滨海新区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攻坚时期,也是保税区深入落实国家战略、以更高水平开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决战阶段。站位新时代,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保税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引领高水平开放、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滨海新区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编制《天津港保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是未来五年保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新征程

    建区三十年来,保税区依靠政策功能自海港起步,历经2002年空港经济区建设、2015年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临港经济区并入”三个阶段跨越,通过大招商、大建设,发展成为GDP 970亿元、纳税总额超270亿元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十四五”时期,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期,是天津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滨海新区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的攻坚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关口,保税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型功能区,要率先承担起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战略任务,强化对滨海新区、天津市甚至国家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保税区深入贯彻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按照“依托两港、开放引领、创新经济、产业升级、高水平建设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的发展思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双轮驱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以功能配套建设为契机提升园区城市品质,全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保税区“十四五”深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优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9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273.6亿元,同比增长14.8%;区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1亿元,同比增长13.9%;存量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45万户。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保税区立足本地基础优势,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手抓,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比例达到28.971.1先进制造业优势加速显现,2020年工业总产值为1433亿元(含军工),形成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快速消费品三大产业集群为主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新动能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3.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4.9%航空产业国际化特色鲜明,聚集了260余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海洋装备、电力装备和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集聚成群。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集聚科大讯飞、GE医疗、中科院工生所等平台企业,增势强劲。现代服务业多领域竞相发展,形成以贸易、物流、新兴金融、研发设计和商务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格局,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8%贸易领域持续引领,2020年销售额为6955亿元,形成金属材料超3600亿元,汽车、化工材料超700亿贸易集群,跨境电商业务规模占全市70%平行进口车销售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2020物流业收入为482亿元,网络货运形成加速集聚态势。新兴金融汇集渤海人寿、平安人寿等金融机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营利性服务业收入达到624.6亿元

    区域建设稳步推进。保税区形成“三区两港”的格局,规划面积达202.4平方公里空港区域初步形成以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区域配套不断完善,进入由产到城高质量提升阶段。海港区域形成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为主的产业特色,贸易集聚、保税仓储等特色功能不断提升,土地二次开发工作有序进行,进入到设施更新和功能调整优化阶段。临港区域存量土地空间充裕,拥有岸线优势,形成以海洋装备、化工材料、粮油食品、口岸贸易等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处于产业功能整合开发阶段。

    科技创新亮点频现。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升级,成功获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创新创业升级项目,拥有孵化器20家。科研创新平台优势突出,以科研院所、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平台特色突出,集聚了中科院工生所、天大工研院等13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瑞普生物、航空机电等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型企业梯队基本形成,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33家,累计认定瞪羚企业21家。创新投入显著提升,2020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高于全市和新区平均水平。

    制度创新不断突破。审批服务、通关便利、离岸金融等100余项创新举措在自贸区机场片区落地,推出保税维修再制造、二手车出口试点等新模式,率先实现FT帐户政策落地。口岸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实现天津机场与空港综保区海关间“口岸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港联动”模式,货物通关效率明显提升;建成天津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口岸服务单位和国际邮件互换局陆续进驻。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完成法定机构改革,实行全员竞聘、企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迸发,区域活力显著提升。

    配套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成3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空港文化中心投入使用,积极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等系列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医疗事业持续升级发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和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投入运营。商务休闲娱乐配套日趋丰富,SM滨海城市购物广场、新燕莎奥特莱斯、欧贸中心等形成“百万商圈”。区域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天津直博会、京津冀保险(天津空港)国际论坛分别连续举办至第5届、第3届。园区生态宜居水平显著提升,空港城市生态绿廊一期完工,临港湿地公园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保税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型功能区,与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开放区相比,高水平开放和首创性制度创新探索不足,以创新驱动新动能引育发展不够,距离建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创新与产业结合度不高,现有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不足;二是产业集聚性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生态感不强,制造业领域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三是产城融合程度不足,城市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仍有缺口,尤其是临港区域欠账较多,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整体融合度不足;四是营商环境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区域治理模式与新经济发展趋向不相适应,数字园区建设较为滞后。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贸和创新格局深刻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全球变局,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保税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一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为标志,区域间高水平经贸规则新格局逐步形成,为保税区建立面向东南亚、东北亚贸易新格局带来机遇二是新经济时代,以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为典型特征的“五型”经济加速涌现,为保税区构建世界级开放型产业集群提供指引。三是“新基建”加速催生新动能新赛道,为保税区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契机。四是天津市加快部署新旧动能转换策略,为保税区推进旧动能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指明方向。五是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新一轮产业和国土空间布局调整,为保税区加快发挥“三区两港”优势,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引领发展创造条件。

    面临挑战巨大。“十四五”时期,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加大。一是全球不确定形势加剧,霸权主义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者,全球贸易规则与竞争力比拼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胶着点,对保税区参与全球贸易、构建国际经济大循环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新冠疫情全球化、持续化,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对保税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推动价值链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在构建双循环格局导向下,保税区作为开放型经济区域,面临战略定位调整、思路转换、实现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有效衔接的挑战。四是自贸区扩容、京津冀协同纵深发展,保税区面临挖掘自身特色,打造出具有保税区品牌显示度的挑战。五是天津港统筹管理“一港六区”新体制下,保税区面临如何与天津港实现统筹协调,实现临港岸线资源高效整合利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保税区要集中力量解决开放功能优势和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的根本性问题,积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动能培育、空间优化和环境提升,实现从“贸易立区”向“产业强区”升级,为打造新时期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全面支撑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而奋力前进。

    第三节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天津市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滨海新区三届十二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远景目标要求,到2035年,保税区基本建成高水平开放、自主创新引领、新动能突出的国际化、现代化宜业宜居生态活力新城。开放能级实现全面跨越提升,基本建成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成为国内国际贸易双向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园区前列,围绕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世界领先,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综合经济实力强劲,高标准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生产高地,服务“一基地三区”功能优势更加凸显;空间格局实现全面优化,空港片区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重要集聚地,临港片区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港片区建成全球数字贸易标杆区;形成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的引领区,产城融合水平更加均衡,城市功能服务配套实现根本好转,绿色生态园区全面建成。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按照天津市加快新动能引育、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为战略定位,以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引领新动能培育主线,系统实施开放能级跃升、科技创新强化、新动能引育、空间布局优化、综合环境提升大升级工程,在开放式创新、国际化发展方面探索保税经验,有力支撑滨海新区打造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为天津市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贡献保税力量,打造新时代引领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融入“新”时代格局。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引育新动能,增强新动力;要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发挥优势起到内外循环链接点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增强产业安全意识,串链补链强链;要发展与安全稳定并驾齐驱,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坚持承担“新”定位使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中积极有为;要按照“双城”建设布局,向东向海、赋能临港,提升空港品质,打造津城、滨城重要拓展区;要按照主导产业布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继续高举开放大旗,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要以自主创新为引领,突出新经济,实现内生增长;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要以人为本,完善环境配套,提升宜业宜居感受度和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实现“新”目标导向。作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区,要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规模要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市和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中要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区域中要保持前列。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迈入15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税收总额440亿元,年均增长10%;区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0%。市场主体达到5万户,年均增长8%。就业人口超过20万人。居住人口达到12万,比“十三五”末增加5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0万元/人,年均增长7%

    开放能级实现跨越提升。自贸制度创新取得多项首创性、原创性突破,临港综保区基础设施完成建设,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呈现新局面,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点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720亿元,年均增速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8亿美元,年均增长5%;累计内联引资到位额2220亿元,年均增长10%

    科技创新更具新活力。在合成生物、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开放、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到2025年,R&DGDP比重达到5.5%,平均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00件,年均增长1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是“十三五”末的近2倍。

    产业新动能实现新突破。2025年,形成装备和快消品两个600亿级产业集群,航空和生物制造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氢能和海水淡化初步聚集成链;工业战新占比达到41%以上,比“十三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到32%以上,提高17.1个百分点。商品贸易形成超万亿集群,销售额2025年达到1.5万亿,年均增长16%;营利性服务业收入达到1000亿,年均增长10%;物流业收入达到800亿量级,年均增长10%;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达到50%,比“十三五”末提高4.2个百分点。

    环境提升彰显新品质。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服务支撑功能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吸引力持续增强;园区新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完善,实现精准规划、精致建设和精细管理,打造保税精美环境。到2025年,医院床位数达到2700张,公办幼儿园学位数达到2880个,中小学学位数达到11000个,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完成上级要求指标

    2-1“十四五”时期天津港保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

    目标

    2025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68.9

    1500

    10%

    2

    纳税总额(亿元)

    273.6

    440

    10%

    3

    区级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95.1

    150

    10%

    4

    区级税收收入(亿元)

    85.4

    137

    10%

    5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19.1

    [2200]

    10%

    6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9

    30

    7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1350

    1720

    5%

    8

    装备制造产业产值(亿元)

    418.1

    600

    8%

    9

    快速消费品产值(亿元)

    438

    610

    8%

    10

    商品销售额(亿元)

    6955

    15000

    16%

    11

    营利性服务业收入(亿元)

    624.6

    1000

    10%

    12

    物流业收入(亿元)

    482

    800

    10%

    二、创新提质

    1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58

    80

    7%

    14

    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5

    5.5

    1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433

    800

    13%

    16

    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55(2019累计)

    3600

    12%

    17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3.1

    41以上

    18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14.9

    32以上

    19

    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5.8

    50

    三、动能引育

    20

    累计内联引资到位(亿元)

    330.6

    [2220]

    10%

    21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6.59

    [38]

    5%

    22

    市场主体数量(万家)

    3.45

    5

    8%

    23

    上市企业数量(家)

    11

    16

    45%

    四、绿色生态

    24

    万元GDP能耗(万吨标准煤)

    完成新区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66.4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7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49

    43

    28

    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

    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9

    主要污染物减排量

    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五、宜业宜居

    30

    政务服务“网上办”占比(%)

    80

    95

    31

    就业人口数量(万人)

    16.7

    20

    4%

    3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34

    15.5

    33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8

    12

    34

    医院床位数(张)

    1500

    2700

    12%

    3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7

    2.85

    36

    公办幼儿园学位数(个)

    1680

    2880

    11%

    37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8

    92以上

    38

    中小学学位数(个)

    4600

    11000

    19%

    备注:[]表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实施开放能级跃升工程,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持开放能级从政策驱动向制度引领升级转变,发挥自贸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平台优势,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打造一流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建设开放功能平台,构建面向东北亚国际经贸合作生态圈,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开放优势转化为保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第一节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在京津冀协同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自贸区和特殊监管区优势,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贸易、进口汽车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加快技术产品、信息通讯、医疗健康、数字创意、文化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跨境服务贸易发展,打造京津冀重要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集聚区。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优势,在重大新药创制、医药研发外包、特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药品电商采购、国际诊疗等生物医药领域,以及跨国艺术交流演出、版权转让、拍卖等文化创意服务业领域探索一批创新举措,率先为京津冀加大对外开放积累经验。搭建京津冀三地自贸区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推广天津自贸区创新经验,增强辐射功能和穿透力,强化京津冀各自贸片区间的交流互动、协同创新强化与天津港的协同配合,提升口岸便利化通关水平,打造服务首都及雄安新区最便捷的海上门户。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聚焦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加快打造“微中心”,高水平推进北方航空物流基地、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载体平台建设,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京津冀——中欧”战略合作桥头堡,打造功能承接“第二战场”。聚焦央企和龙头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以及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人工智能等智慧密集型产业资源,梳理招商靶向清单,开展精准招商。精准链接首都科技资源,开展独角兽、瞪羚等新经济招商。

    加强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提升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加强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等的产学研创新协作,承接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经济重大科研创新项目。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对接北京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北京研发-天津测试运营”“北京成果-天津落地转化”等协作模式,打造承接北京创新能力溢出转化的首选地。对接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进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北京科技成果资源导入保税区落地转化。

    第二节 打造一流自贸区和综合保税区

    打造全国一流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和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构建投资、贸易、金融、人员、数据、国际运输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制度政策体系,努力建成国内国际经济双向循环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素配置枢纽、京津冀现代产业集聚区、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明确以人才自由为主攻方向,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国际研发、国际诊疗、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业态。加强自贸区首创性、突破性改革创新,聚焦维修、平行车等优势产业领域,场外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细胞治疗等新产业领域,以及资金、人员、数据、国际运输等重点领域,着眼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谋划若干系统化集成式专项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含金量、应用率高的重大引领性创新成果。积极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扩区至临港新片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特殊经济功能区。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探索建立与服务贸易、离岸贸易和数字贸易配套的资金支付和转移制度。推进资金跨境双向自由流动,拓展FT账户受惠范围,支持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拓展海外业务,开展海外直接投资,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业务,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提升综合保税区能级。推动海港保税区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滨海新区综保区扩区。推进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特殊综合保税区功能探索大力发展离岸贸易、汽车贸易等国际贸易业,积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再制造、保税展示交易等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综合保税区开放功能。建成临港综合保税区一期,依托临港岸线资源及海洋产业优势,聚焦发展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海洋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保税维修新模式,打造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全国最大的海上工程装备保税制造中心和国家级海洋工程保税研发创新中心。

    第三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优势,强化与东北亚、东盟、欧盟等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把握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契机,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鼓励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政策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和运营各类产业园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海外工程出口基地。争取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设立跨境资产管理平台,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投资和运营的资产提供交易、重组、处置等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区内企业积极使用跨境融资工具,建立与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增强跨境融资的服务能级。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保税区增设驻华商务机构等功能性机构。争取试点“鼓励发展+负面清单”境外投资管理模式,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第四节 全面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航双路、津北路等路网开通,提升联通内外的公路便捷通畅水平。推动天津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推动完备功能配套,建成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联检服务中心加快基地航空公司发展,鼓励航空公司新开加密国内全货机航线航班;做强日韩、东南亚航线,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航线;支持开通欧洲、北美等全球主要航空货运枢纽机场航线航班,满足航空物流企业对天津机场通达能力的需求实现有效增货;大力吸引一批物流、电商领域的头部企业、平台型企业落户并实现本地化结算。到2025年,基本建成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邮政快递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

    第五节 高标准建设中欧(中意)产业园

    加快临港中欧综合服务中心、中欧国际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天津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核心区标志性工程。深耕欧洲企业资源,拓宽合作渠道,强化在智能科技、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合作,重点围绕德国隐形冠军和意大利特色产业,吸引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合作项目落户。落实《天津中意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意见》,以“会--”为主要抓手,以“技--”为主要内容,高水平建设天津中意中小企业产业园,打造中欧、中意战略合作桥头堡。

    第六节 建设面向东北亚国际经贸合作生态圈

    构建日韩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在汽车、机械、电子、航空等制造业领域深化合作,开辟中日韩自贸合作新局面,打造贸易新增长点。研究探索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设立招商代表处,邀请部分侨商、华商担任境外招商联络员,密切与日韩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引入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跨境贸易及大数据应用公司,研究搭建华北大数据跨境贸易平台,进一步聚合政策、服务资源,强化国际商事法律咨询、政策咨询、跨境融资等专业服务,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合作交流平台。


    第四章 实施科技创新强化工程,打造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先导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前沿科技、面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级,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支撑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 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保税区产业体系创新需求,加快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以生物制造为重点方向,布局建设合成生物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国家合成生物技术中心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合成生物领域天津实验室(海河实验室),重点突破工业菌种设计创新、酶制剂理性设计等合成生物技术,积极抢占未来战略必争领域,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依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海水淡化龙头企业,突破反渗透膜、海水高压泵、化学资源提取等海水淡化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发挥海油工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持续攻关深海油气开发装备建造等一批对外高度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围绕氢能利用领域,加强与中汽中心等机构合作,攻克氢能新能源技术、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形成一批占据世界科技前沿的优势技术。

    建设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布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联合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和中科院工生所,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谋划打造粮油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粮油食品行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鼓励华大基因、瑞普生物、纳通医疗等重点企业,合作共建医药/医疗器械产业临床试验服务平台、临床研究应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协同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需求。规划建设“生物制造谷”。着力提升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光电研究院、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六零二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现有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服务能级,支持研发机构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等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深度合作,围绕精细化工、海洋环境与装备等领域在保税区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科大讯飞,规划建设“北方声谷”。

    第二节 培优高质量科技创新主体

    构建高成长企业梯队。制定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深化落实“雏鹰瞪羚领军”企业遴选、培育和扶持机制,加快引育“独角兽”企业,开展分类精准施策扶持,在应用场景、数据支持、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榜单定期发布,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支持雏鹰、瞪羚企业发展。着力吸引海外留学生、科研人员等来保税区创业,培育一批高质量雏鹰企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成立瞪羚企业俱乐部,为瞪羚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人才等多要素服务支撑,促进瞪羚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建立领军企业创新联盟,着力在人工智能、氢能、生物制造、航空、海洋经济等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共同体,构建产业发展闭环链条。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贯落实,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入库培育企业等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双创中心、中科育成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科技型企业做优做强。按照“企业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依法规范”的原则和“辅导一批、股改一批、挂牌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扶持,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上市。对接上海、深圳等科技金融服务高地,引入主板、科创板等上市挂牌辅导机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效率。完善中小微企业数据库,建立走访帮扶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加强政银企数据共享,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比例、信用贷款比例。采用“精准化、定制化”帮扶,鼓励企业运用创新平台建设、融资上市、兼并重组、国际化发展等手段,推动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鼓励企业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支持科技企业研发创新,为企业提供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解读、数据填报专项辅导等对接服务。鼓励企业研发培育“杀手锏”产品,支持企业成为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建立保税区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库,推动保税区企业高科技产品进入市级政府采购目录。

    第三节 提升双创孵化载体服务能级

    推动双创载体能级提升。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立体双创服务体系,以双创中心为基础,联合区内双创孵化载体,搭建创新创业线上服务平台,围绕生产要素共享、供应链协同等,通过“一站式”服务,提升区域载体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并落实保税区孵化载体考核管理办法,综合评估孵化载体运营状况和绩效,对考核优秀的载体及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促进创新载体服务水平提升。支持瑞普生物智创谷、渤化集团创新创业基地、中科院育成中心等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进一步提升孵化能级,聚焦生物制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设备共享、信息资源、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高附加值服务。依托科大讯飞智汇谷、国家海水利用工程中心等建设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

    支持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搭建专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推动双创载体的专业化发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区内市级孵化载体积极申报国家级孵化载体认定(备案),对于成功获批单位给予资金奖励或政策支持,激发载体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支持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等新型孵化载体建设,形成“模式打磨+头脑风暴+人脉链接”服务模式及“天使智投”服务机制,为优秀创业想法、中早期创业企业提供商业模式打磨、资源链接等全方位服务。

    打造“天津保税”双创活动品牌。借鉴创新高地“创业动员”“创业节”等经验,建立“路演项目、科技论坛、创业大赛”为组合的常态化活动机制。积极承接全国双创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国家重大创新创业赛事,打造“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系列双创活动,探索“赛事+项目企业孵化+协助项目企业落地+加速项目企业快速成长”的赛事创业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热度”和“浓度”。充分发挥天津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生物制造等产业(人才)联盟作用,汇聚特色产业垂直领域创新创业资源,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天津港保税区特色化创新创业影响力。

    第四节 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积极引进各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保税区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积极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产业领军人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等,引进拥有关键技术和成果、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团队。发挥市、新区和保税区人才政策叠加效应,围绕重点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积极吸引青年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入区发展。推进“项目+团队政策落实,实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遴选推荐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带土移植、快速引进,提供引进落户、创业扶持、成果转化、子女入学等一揽子服务。

    优化各类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加强区内企业培养支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政府特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天津杰出人才、“海河工匠”、滨海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杰出科技人才、青年英才等人才项目。围绕航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完善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人才、领军技术管理双强专业人才、技能大师团队培养体系,举办各级职业技能大赛。适时出台产业(人才)联盟专项支持政策,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企业“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支持企业开展多样化培训。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量身定制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精准服务政策,根据区内重点引入人才名录,围绕户口迁移、人才奖励、子女入学教育、医疗服务保障、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服务需求,梳理本区域配套资源,制定模块化政策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引入做好全方面服务保障。支持整体迁入保税区的外省市重大项目职工行业通用的资质证书、资质互认,保持企业迁入前后享受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搭建“项目+团队支持服务体系,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带项目来区创业的团队定制服务清单,提供“套餐式”自选服务和“点对点”推送服务。

    加强人才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立事前承诺、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估的管理机制,强化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增强文化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对双创科普的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社会公共科普服务活动,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区内居住和就业人员科技素质。

    第五节 深化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推进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支持银行、担保、租赁、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高风控能力,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业务创新,拓展区内企业融资渠道。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国家试点建设,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帮助重点产业领域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落实科创板上市等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在主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市场挂牌上市。进一步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帮助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试点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广泛运用“云对接”和线下对接方式,撮合金融机构和企业精准高效对接。

    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氢能利用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天津海河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等区域性引导基金的合作,推动设立专项产业子基金,以金融力量推动优质项目落户、高端要素汇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升,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第六节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依托天津知识产权法庭,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紧抓滨海新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示范城区建设契机,推进载体设施和专利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汇集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以知识产权代理、交易、托管、转化等服务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加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后补贴奖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公开遴选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面向区内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水平。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实行产业创新“揭榜制”,联合园区企业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点和痛点,面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和重大科技成果。建立科技成果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依托“一中心多平台”孵化载体,定期举办路演、线上对接会,深入挖掘本地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需求,精准匹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仪器设备等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鼓励区域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合作,促进技术跨区域加速流动,帮助企业精准解决技术难题。加强科技招商,链接中关村等全国创新创业高地,积极引聚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科技转化服务中介机构,提升全链条服务供给能力,助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构建与国内外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网络,按照绩效对运营机构给予补助。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支持,推动成果评价师、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章 实施新动能引育工程,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新基建、新动能引育机遇,顺应“五型”经济发展趋势,贯彻产业生态发展理念,发挥自贸区、特殊监管区功能制度创新优势,深挖临海、临空资源禀赋,探索“数字+”、“保税+”,构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自主创新引领的四大未来产业集群和面向前沿高端的优势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开放功能显示度和新发展活力的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依托自贸、保税功能,重点发展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

    1、新型国际贸易

    积极发挥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优势,大力推动国际贸易创新化、数字化发展,重点发展数字+汽车贸易等领域,积极培育跨境电商、保税经济、服务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纵深推动对外、对内双向开放,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到2025年,建成销售额突破万亿的贸易大平台,商品销售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6%

    ——数字+大宗商品交易。完善天津粮油商品交易所功能,积极拓宽交易品种,推动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保税交割业务,打造粮油及其制品现货交易服务平台,推动粮油加工向粮油贸易升级。积极探索建设新型北方农产品交易中心。

    ——数字+汽车贸易。推动全国性进口汽车批发和销售服务配套升级,建设全国平行进口汽车大数据中心、销售定价中心,打造平行汽车进口基地和国际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充分利用首批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地区政策优势,鼓励平行进口汽车龙头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积极吸引知名二手车交易平台及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等落户,完善整车收购、物流仓储、整备评估、展览展示、O2O拍卖等二手车出口配套产业链条。

    ——保税经济。探索促进保税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积极发展电子产品、化妆品、手表饰品、酒水、保健品等保税品类,建设面向“三北”、辐射全国的保税购物中心,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全力支撑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跨境电商。坚持“互联网+外贸”发展方向,加快引聚新型跨境电商总部、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引导工程机械、红酒、食品类等传统实体贸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融合应用,实现转型发展。积极发挥自贸区政策先行先试作用,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发展跨境直邮、B2B交易、B2B海外仓等多元化业务,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区内建立国际配送平台和结算总部,打造中国北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高地。

    ——服务贸易。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数字贸易服务、保税维修等企业资源,探索拓展国际医疗、国际会展等新领域。大力发展航运物流、贸易+结算等业态。贯彻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推动落实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等试点改革举措,进一步扩大无船承运等运输、医疗、金融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对外开放,加快促进资金、技术、人员、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打造服务贸易产业发展高地。

    2、智慧物流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导向,把握物联网背景下物流业发展规律,重点发展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冷链物流等领域,构建智能化、全流程、大平台的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打造全国智慧物流服务高地。到2025年,智慧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10%

    ——智慧仓储。加快传统仓储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支持仓储物流企业集成利用物联网、无人车等技术和装备,搭建数字化、智能化仓储设施,推动物流全流程无缝隙智能化协同运转。着力完善临港区域、航空物流区道路自动感知、智能传感等设施,构建泛在物联信息基础网络,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等交通运输组织方式。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支持网络货运企业开发应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货运调度平台,全面提升运输精准度和配送效率。推动海港片区、航空物流区等数据标准交互共享和网络化协同,大力推广智能集装箱、一贯式单证、智能多式联运合同等新模式,实现多式联运智能化接驳。

    ——智慧全程冷链物流。引进冷链物流服务商和终端贸易商,拓展冷链保税展示交易,打造临空冷链行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冷链分拨基地建设,全面开展生鲜产品进口、冷链仓储、销售、运输及配送业务。搭建冷链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大力推广智能物联网监测、云平台可追溯等技术,推动信息发布、交易撮合、供应链优化、安全追溯、在线支付、金融保险等冷链业务流程数据化。

    ——物流平台。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在线物流服务。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拓展供应链管理,向智能化物流配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3、保险特色新型金融

    深挖自贸区功能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保险特色新型金融服务,探索设计完整的金融保险支撑体系,打造具有保税区特色的金融品牌。大力发展空港保险产业园,吸引集聚互联网保险、互助保险、再保险等特色保险法人机构,加快引进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专业机构,吸引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落户,争取科技、专利、信用等保险业务创新试点,打造保险产业聚集区和试验区。深化金融综合监管,推动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离岸、跨境等金融创新业务。鼓励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开展进口保税设备租赁业务,加强“保税货物+租赁贸易”新模式推广,推动融资租赁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筹建生物医药、海洋产业基金,借助资本力量完善产业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建设FT全功能资金池等跨境类创新业务,拓展FT账户政策受惠区域,进一步促进资金自由流动,打造资金要素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4、总部经济

    发挥自贸区、保税区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优势,集聚发展跨国公司营运管理总部、资金结算总部、离岸业务总部、制造业总部等,支持大型央企、国企和民企等设立总部机构或投资性平台。积极对接新经济资源,重点引进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第二总部,打造一批新经济总部楼宇。推动空港环河东路商务区、空港二期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功能型总部承接载体,营造吸引总部企业落户环境。充分发挥中国铁设集团、中铁大桥局、海油工程等特大型工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企业功能,创新开展“数字+”“智能+”业务模式,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和服务设计等一体化水平,培育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特大型工程总承包商集群。

    5、平台经济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集成、平台赋能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围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应用,重点发展数字生产服务平台、数字商务服务平台、数字生活服务平台和数字娱乐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占比超过40%。

    数字生产服务平台,打造以吉旗物联、百世优货等为代表的网络货运平台,建设全国网络货运产业集聚区。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前瞻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打造全球空间气象数据生产+空间气象数据应用推广于一体的数字云平台。数字商务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有规模和影响力的贸易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品牌,鼓励平台吸纳商户入驻,形成支撑本地、辐射周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造灵活用工服务平台,构建自由择业者学习、培训、择业、商事登记、纳税申报全链条服务,构建人力招聘新模式、人才求职新通道。依托联想云,打造云办公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企业网盘及在线协同办公产品,打造疫后云办公服务场景。数字生活服务平台,依托联想系项目,积极布局云会诊、远程教育等数字经济新场景。推动打造城市交通运行服务平台。数字娱乐服务平台,重点聚焦数字娱乐场景应用、视频类产品、多媒体软件开发等领域,形成生态链,提升数字新媒体在全国影响力。

    第二节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需要,培育发展自主创新引领的四大未来产业集群

    1、生物制造

    着眼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坚持“创新引领、特色集聚、平台带动”路径,重点发展合成生物领域,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防护用品领域,打造生物制造谷,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化、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合成生物。依托中科院工生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生物制造谷,重点发展新型酶制剂、健康糖等合成生物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农业与生物工程食品等领域,推进生物技术转化平台、生物应用开发平台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生物制造高端产业基地。做强新型酶制剂引领链,依托中科院工生所工业酶国家工程平台,重点发展工业用酶制剂、农业用酶制剂和食品工业用酶制剂,不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产业应用融合,打造我国酶制剂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建立健康糖核心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糖醇、功能性膳食纤维和功能性单糖,打造我国健康糖产业的原始创新高地。积极发展生物基材料产业,依托渤化永利、金发新材料等,重点布局可降解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等领域,推动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完善研发、中试、生产、展示服务等功能,进一步突破生物基材料、生物工程关键技术,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推动益生菌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加快微生物生物质、原料微生物处理技术、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推动新型生物饲料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合成生物中心蛋白质工程技术,发展人造肉、调味品、营养品等高附加值生物工程食品。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类药物,围绕肿瘤、免疫类疾病等领域,聚焦国内外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生物新药和仿制药研发及生产等新项目。推动恒瑞肿瘤创新药物项目建设,加快肿瘤创新药物、免疫疗法、疫苗研发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布局干细胞、基因检测等领域,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依托瑞普生物,持续巩固四个国际首创一类动物疫苗市场地位,积极布局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基因缺失与标记疫苗等领域,打造动物药研发生产高地。

    ——防护用品。依托纳通医疗集团现有基础,推动熔喷布生产项目早日投产,建成防护物资制造产业园,打造防护用品生产基地。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临床诊断设备、人体植入器材、可穿戴诊断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体外诊断领域向下游仪器端发展,加快诊断试剂、耗材等体外诊断领域向上游配套集聚,大力吸引体外诊断终端仪器项目。培育发展可穿戴诊疗设备等新型家用医疗器械,支持医疗器械企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

    2、人工智能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特色引领、聚焦突破”为主线,主抓智能服务与应用、智能制造两大主攻方向,重点布局智能语音识别、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速汇集一批全球优质人工智能产业资源,推动“智能+”传统产业融合,打造北方知名的智能语音识别和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智能语音识别。依托科大讯飞,面向前沿领域需求,积极开展语义识别、智能语音、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术研发。依托智汇谷平台优势,吸引语义识别、语音技术解决方案、远场语音交互等领域的重点企业落户,打造“北方声谷”。依托讯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天津中心,落地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顶尖的开发者、创业者,打造集智能语音、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教育、医疗、环保、安监、交通等领域实施一批智能语音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打造特色突出的智能语音产业生态。

    ——机器人。整合机器人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集聚一批人工智能前沿项目,推动传统企业实现AI+”跨界融合。推动新松工业机器人智慧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重型机械、航空、物流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装配、焊接、切割、涂装、搬运、码垛等工业机器人细分领域,持续开发集合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工业智能于一体的创新产品。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加快打造智慧工厂试点,促进工业传感、智能控制、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动制造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3、海洋经济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以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以及海洋产业基金作用,提升发展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育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洋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引育海洋装备和海水淡化装备高端配套项目,积极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建成国家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海洋油气装备。依托海油工程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设备、生产辅助装备等领域,着力发展海工平台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海洋油气装备配套领域,加强高端海洋支持船研发设计制造,提升海洋油气开发能力。积极布局海洋智能监测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海洋环境探测、物探、水下机器人和水下滑翔机等配套装备。依托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PSO)、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等项目,加快建设海洋油气装备基地,持续引育装备集成供应商、设计公司和配套供应商,推动构建“设计-采购-建造-总装-服务”的全产业链,打造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集成基地。

    ——高技术船舶。依托新港船舶,加快海洋环保船、大型医疗船、豪华游轮等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研发设计。推动新港船舶与大连船舶整合发展,加快建设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技术中心,引育船用钢材、焊材、电缆等船舶高端配套企业,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端船舶装备制造集群。

    ——港口航道工程装备。以中交天航局、中交一航局为核心,发挥中交天航局“天鲸号”“天鲲号”大国重器引领作用,持续加强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造岛装备等自主技术研发,积极承接国家战略工程项目,强化自主建设大规模吹填造陆和航道疏浚工程能力。依托太重滨海等,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吊机、海上起重机、桥吊、岸边起重机、装船机等大型港口航道机械装备及其配套装备,打造港口航道工程装备制造集群。

    ——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30万吨/日海水淡化试验场,集中开展海水淡化自主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装备的实验测试、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实现自主创新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装备的集成示范及应用,为我国北方地区及海岛区域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向海洋要水喝”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方案。探索研究浓海水排放方式,开展海洋生态长期监测,切实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积极谋划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海水淡化联动,探索海水淡化产业绿色发展路径,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运用,拓展海水淡化技术及装备在海岛、舰船、潜艇、单兵列装、海上作业平台、水污染治理等军、民领域的应用示范。

    ——海水淡化整机及关键设备。以培育海水淡化整机装备制造为引领,重点发展大型膜法、热法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中小型系列化海水淡化整机,新能源、智能化、模块化海水淡化装置等。大力发展离心式高压泵和涡轮式能量回收装置、国产蒸汽喷射泵、海水冷却塔塔芯构件等关键设备及材料制造。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海水淡化整机装置和核心设备制造龙头企业,打造技术领先、具有出口能力的海水淡化整机装备制造基地。

    ——海水淡化关键材料及药剂。重点发展反渗透、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及其组件和装置。积极发展耐腐蚀高效率新型传热材料、海水淡化药剂、海水水处理药剂、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高值化产品等,促进海水淡化膜制造和关键材料集聚。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海水淡化利用、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净化与水再利用等领域发展。大力开发浓海水及苦卤综合利用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用于海水浓缩饱和卤制取高纯度精制盐提取的新工艺,深度开发溴、镁资源。加快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深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应用,重点开发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积极引进海洋生物制药项目,构建海洋生物资源研发利用平台。

    4、氢能利用产业

    把握氢能技术发展与能源结构变革机遇,充分利用区内石化企业副产氢能资源优势,以天津市氢能示范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化,重点发展氢能提纯与存储运输、氢能供给装备制造、氢能车辆改装生产、氢能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氢能示范应用领域,加强涉氢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推广氢能示范应用,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氢能提纯及存储运输。加快规模化制氢与提纯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工业副产氢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打造满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辐射全国市场的氢源生产供给基地。推进渤化永利临港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加氢母站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加氢站基础设施,推进联合集约建站,探索现有加油(气)站与加氢站合建发展模式。探索企业与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参与加氢站运营和管理的模式。加快氢气管网规划建设,实现与制氢企业的运输管道对接,提升氢气运输能力。到2025年,完成建设加氢母站1座,加氢站6座。

    ——氢能供给装备制造。加快氢能装备集群发展,以产业链招商为抓手,聚焦氢能上下游环节,加快发展制氢、储氢、运氢、加注等关键环节相关装备,重点引进和落地一批国内外知名氢气检测计量、储运装备、长管拖车、站内压缩机、高压储氢罐、加氢机、控制阀组、氢安全监测等关键装备制造项目,打造氢能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氢能车辆改装生产。探索引进国内外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根据燃料电池发展和应用趋势,优先重点发展燃料电池物流车、环卫车、工程作业车、叉车,鼓励发展氢燃料电池大巴、重型货车。

    ——氢能燃料电池研发制造。积极布局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膜电极、催化剂、高压储氢瓶、氢气压缩机、电堆及系统集成等领域。积极对接巴拉德、国鸿科技、武汉理工新能源、东丽集团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加快导入燃料电池及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制造项目资源。

    ——氢能示范应用。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推动氢能率先在叉车、物流车、牵引车、重卡、通勤车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氢能车辆运营服务商,重点在城市配送、港口牵引车、园区装卸作业等场景开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叉车示范运营,引导公交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到2025年,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通勤车等客车示范应用140台,推广物流、重卡、牵引车、环卫车等各类氢燃料电池车辆760台,推广氢燃料电池叉车1000台。

    第三节 深挖临海、临空优势,集聚发展面向前沿高端的优势制造产业集群

    1、高端装备制造

    坚持“高端突破、智能转型、绿色升级”的发展路径,立足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聚上下游资源、延展产业链条,提升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智能加工测控装备制造、海洋和船舶装备、医疗装备等领域集聚水平,形成以高端成套装备为主体、以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以制造服务为延伸的高端装备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到2025年,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实现产值600亿元,年均增长8%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汽车模具、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依托博格华纳等企业,发展减速器、万向传动器等传动系统,推动企业在区内扩展销售业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依托松正电动等企业,加强汽车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电子等研发制造,探索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引进薄膜电容等相关配套。做大做强高端汽车覆盖件模具领域,依托天汽模等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重点布局整车车身装备开发与系统集成服务,鼓励向航空航天、军工、智能制造等方向延伸。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发展车联网传感器、视频感知系统等硬件产品,聚焦引进智能汽车技术集成类企业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研发制造企业。

    ——轨道交通装备。以天津电力机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修基地为核心,鼓励开展车辆运营维护、维修改造、再制造、备件供应、设备租赁等增值服务,促进企业由单一提供设备向提供设备服务转变,将产业链延伸至下游运营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依托博瑞特旅游观光火车,加大智能系统研发,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调度及综合监控系统等领域,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发展。

    ——电力装备。做大做强发电设备领域,依托卡特彼勒火力发电机组的研发优势,大力发展节能领先的柴油发电机研发、制造及服务配套;依托通用电气水电设备,大力发展掌握超临界机组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及制造技术的绿色发电装备配套,促进企业向发电全套解决方案定制开发及全生命周期的能效管理服务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商集聚地。大力发展输变电设备,把握新基建机遇,依托特变电工、南洋电缆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高低压成套电气设备、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强数字化变压器等关键产品研发生产,积极引进特高压设备,补齐互感器、接触器、继电器等配电环节,打造从变压器、电线电缆到成套工程的输配电完整产业链。

    ——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搬运设备、建筑工程设备、大型矿用平地机、高空作业设备等大型工程机械和特种工程机械,推动向节能环保、智能化、成套化升级。

    ——智能加工测控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制造、金属切割机焊接设备、智能测控设备等领域。依托凯普林光电、光电53所等,发展大功率切割设备、金属成形机床制造等高档数控机床与精密仪器,引进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开发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依托紫光测控等企业,围绕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精密仪器仪表、传动装备、电机电泵、伺服系统、传感器、检验检测仪器等关键制造业通用核心部件,加快培育形成智能测控设备核心配套集群。紧抓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加速推进机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大型和超大型挤压机、锻造压机等高端产品,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

    2航空产业

    坚持龙头项目带动,突出国际合作,贯彻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大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等细分领域,持续巩固航空制造优势,提升核心部附件本地化配套能力,增强产业根植性,支持发展航空新材料、复合材料等环节,推动产业链条向研发设计、维修改装、培训、展示展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业态覆盖更全面、价值更高、规模更大的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全国航空产业发展高地。

    ——大飞机。全面提升空客项目的生产能力、配套能力、工程能力和服务能力,建成空客在亚洲的总成交付、生产配套、工程技术、维修改装、航材物流、专业培训、客户体验和金融服务等八大中心,为滨海新区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贡献重要作用。推动空客公司A330转产A350A320第二生产线等项目落地实施,推动西飞A320机翼和机身结构总成装备基地建成。围绕空客龙头项目,培育一批航空配套企业,积极布局争取垂直供应商项目落地,打造“东方图卢兹”。到2025年,形成200架次大飞机生产交付能力。

    ——直升机。推动中航天津直升机研发中心做大做强,加强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场景应用直升机产品研发生产。推进航空工业AC312E直升机总装生产项目建成。发挥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品牌作用,集聚航空新材料、航空钣金柔性成形设备、航空电磁铆接设备、移动地面装配设备等直升机配套项目。

    ——无人机。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环境气象无人机等产品,以及飞控系统、传感器、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打造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使用、服务等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临港无人机飞行服务基地功能,鼓励多种投资模式建设无人机飞控中心、起降跑道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成为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无人机飞行试验、产品展示与交付基地。发挥京津冀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进一步吸引无人机产业项目。

    ——飞机维修改装。依托庞巴迪、海特等企业,重点发展飞机整机维修、部附件维修、定制化改装等领域。做大做强飞机保税维修业务。充分利用自贸区和特殊监管政策优势,依托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吸引专业化航空维修企业及其他服务保障机构入驻,开展航空专业化维修、个性化设计改装、保税航材管理、飞机保养等服务,实现从维修改装到综合性客户支持的全面服务保障能力跃升,打造京津冀地区专业化的通用飞机维修与保障基地。

    3、快速消费品

    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立足保税区产业基础,依托“双港”优势,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调味品、食品饮料、宠物食品、日化用品等领域,鼓励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工程食品领域,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集聚高附加值项目,培育引领性强、知名度高的消费新平台,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的能力。到2025年,快速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610亿元,年均增长8%

    ——粮油加工。推动中粮佳悦大豆榨油扩建项目、九三集团生产线扩建项目完成投产,持续巩固粮油加工产业集聚优势。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设备升级,探索形成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推动粮油加工向功能性、高附加值方向拓展,优化粮油食品产业园承载功能,提升粮油食品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差异化品牌战略,细化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作用。

    —调味品。围绕对调味品的高端产品需求,鼓励联合利华等企业做大规模,积极推动海天味业北方总部基地等新项目落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合成生物中心作用,鼓励利用生物萃取新型技术研发高端产品。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控制生产过程,促进各生产环节向技术型、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制造升级。

    ——宠物食品。积极布局宠物食品新赛道,重点发展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宠物保健品等领域。发挥食品龙头企业集聚效应,聚集引进一批无谷粮、全价湿粮、定制粮、功能粮等研发生产企业。

    ——食品饮料。鼓励品牌企业深入挖掘市场消费需求,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低脂、低卡、低糖等保健类食品,以及健康类、果蔬类等保健消费饮品,打造高端食品饮品研发生产集聚区。推动联合利华新品、海河乳业新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方便食品加工领域,鼓励企业整合净菜生产加工、团餐生产配送、餐饮大数据分析、食品安全溯源等食品产业上下游资源,探索发展“云餐厅”经营模式,打造快餐美食生产基地。大力振兴桂发祥老字号品牌。进一步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形成品牌化效应。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自建或与电商企业合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立“食品+电商”新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抢抓全球前沿技术产业化机遇,积极发展人造肉领域,超前布局基于合成生物学、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技术的未来食品。

    ——日用消费品。依托区位优势,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进一步集聚高端日化用品、护理用品、纸质用品、生活快消品等高附加值项目,扩大联合利华、金佰利等日用消费品生产规模。

    4、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产业插上数字的翅膀,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释放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全面促进产业和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第四节 深化运营方式变革,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创新产业招商链接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制定产业招商图谱,按图索骥,强链延链补链,提高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靶向性。实施对京招商,围绕新一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挖首都优势资源,制定对接清单,强化对接力度,推动优质项目落户。实施平台招商,创新与知名的基金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招商中介的合作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项目汇集、引人聚才。实施规划招商,编制主题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推动资源集聚,打造有主题有灵魂的园区品牌。探索开展应用场景招商,加强人工智能、平台经济、海水淡化、氢能利用等新兴产业应用场景研究,建立全区招商部门与各服务部门的常态沟通机制,针对场景需求征集,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完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围绕保税区产业体系构建,聚焦企业落户、企业办公用房、企业融资发展、项目建设用地、企业发展,以及企业职工户口迁移、子女入学教育、医疗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梳理本区域配套资源,形成政策工具储备池。针对现有的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专项政策,进一步深化调研,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完善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产业发展。探索实施新型产业用地政策,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产业用地研发用途比例高、不同用地类型混合成分高、用地需求多元化等特征需求,推动滨海新区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在保税区落实,出让并打造一批工业研发性质用地,支持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探索实施业界共治新治理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有效引导市场力量参与产业治理。围绕生物制造、海洋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联盟作用,推动围绕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等开展建言献策。依托专业机构、平台组织、领军企业等建设产业促进平台,支持产业促进服务机构集成专业服务要素,开展主题园区规划、产业运营、活动组织等服务。

    打造产业发展生态。把握高成长企业爆发式成长发展趋势,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氢能利用、海水淡化等新动能领域,以场景开放为发力点,引培高成长企业。聚焦保税区优势主导产业领域,加快大企业平台化转型,通过研发众包、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方式打造产业生态圈。围绕未来产业领域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等标准的研究制定,在人才、载体、新型基础设施等资源上共建共享,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势能。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发展,满足其场景需求,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关键领域和环节,推行技术攻关、服务方案“揭榜挂帅”,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创新新经济制度供给,放宽新经济领域企业准入门槛,研究出台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在场景开放、新经济企业标识、统计、监测等方面建立制度标准。


    第六章 实施空间布局优化工程,构筑各具特色的“三区”主题功能

    坚持“多规合一,统筹优化三区空间布局,加快融入“双城”建设。把空港片区作为“津城”“滨城”双城的重要连接区,建成国际化智慧型航空新城;赋能临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临港片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快海港片区更新升级,推动海港片区建成全国数字贸易标杆区。

    第一节 推动空港片区建成国际化智慧型航空新城

    打造高端智慧型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制造业,高水平建成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国家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天保智谷产业园、空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主题园区,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智慧型产业集聚区。继续推动申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及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布局航空产业,集聚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物流和航空服务,增加航空会展功能,推动航空物流区实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定位,打造高端前沿的航空新城。积极布局新型国际贸易、智慧物流、保险特色新型金融、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服务领域,聚集一批国际化企业总部和高能级研发平台,构建“总部+创新”发展生态,使空港成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高新区渤龙湖片区、开发区西区产业协同,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产业领域,加强关联配套产业的协同,深化集群间的互补对接和互相协作,形成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

    6-1空港区域主题园区布局

    主题园区

    重点发展产业

    空间布局

    空港经济区保险产业园

    保险特色金融

    东至中环东路,西到中环西路,南接东西二道,北临环河北路

    产城融合示范园

    总部办公、研发

    东至东金路,南至京津塘高速,西至宁静高速,北至津汉公路

    国家合成生物创新中心

    合成生物

    东至中心大道,西至航空路,南至西八道,北至东软、科大讯飞、中科院项目南边界

    空港生物制造产业园

    生物医药

    东至环东干道6,西至环东干道5,南至规划津北路,北至环东干道1

    天保智谷产业园

    医疗器械

    空港经济区中环西路以西、西五道以南

    空港智能制造产业园

    装备制造

    空港经济区环东干道1与环东干道6交口

    综保区航空产业园

    航空产业

    东至领航路,西至机场用地边界,南至通航路,北至规划建设用地边界

    天津航空物流区

    现代物流

    东至机场大道和机场飞行区,南至津滨快速路,西至航双路,北至津汉快速路

    推动空港赋能。充分发挥综保区保税功能政策优势,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再制造和进出口检验认证服务等领域,策划建设保税研发功能配套设施,充分发展保税研发、保税展示展销功能。筹划、搭建、设计自贸区金融要素功能性平台,大力集聚全球金融机构场外业务功能总部。推动滨海综保区扩区,推动天津滨海航空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和扩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展航空产业发展空间。加大自贸区机场片区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在国际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发展国际医疗、诊疗等新业态;推动FT全功能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政策扩大覆盖范围,探索发展离岸金融。

    高质量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坚持数产城融合,推动空港一期改造更新,完成天津纺织园转型升级,增大空港载体容量。推动空港环河东路商务区建设,完善总部楼宇、高档商务酒店、商业综合体、精英人才社区等服务设施。推动空港二期国际生活区项目建设,借鉴国际城市经验,建设鼓励步行优先、功能混合、促进人际交流的“小街区、密路网”国际化品质社区。适时启动空港生活区三期建设开发。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空港医院二期、空港逸阳小学、贝赛斯国际学校等城市载体配套建设,进一步集聚高端国际医疗、教育资源。加快推进空港轨道连接线及轨道环线项目建设,打造“滨城”“津城”交通枢纽连接地。积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畅通空港与市区交通连接,强化交通支撑能力。加快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推动园区绿化造林、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提升园区绿色化水平。营造“类海外”环境,建设“一站式”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服务平台,汇聚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全球化要素资源。大力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大空港居住人口规模,把空港打造成为人性化宜居、人本化宜业、极具活力的国际活力区。

    建设双城间高端都市消费中心。引进特色餐饮、创意零售、智能科技体验等业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消费新模式,扩大影响力。推动与临近区域城市配套协同,加强与东丽湖、华明生活片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增强商业配套辐射覆盖范围,积极推动高端娱乐服务业聚集和发展,把空港区域打造成为服务双城的高端都市消费中心。

    第二节 推动临港片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

    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推动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关于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及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意见中“做优做强临港制造业”的定位要求,对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标准,做大做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等海洋产业,打造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发挥临港码头、岸线资源优势,依托龙头项目,推动粮油加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转型升级,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化工企业副产氢气资源,积极发展氢能利用产业。积极推动海水淡化水、氢能在滨海新区扩大应用场景。加强与天津港集团关于临港岸线资源规划协调,留足岸线码头产业空白,发挥临港口岸和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口岸贸易、港口物流等涉海产业加快发展,探索发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打造临港型服务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基地、氢能产业园、基础材料产业园、粮油产业园等一批主题园区,打造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集聚发展承载地。

    6-2临港区域主题园区布局

    主题园区

    重点发展产业

    空间布局

    海淡所示范基地

    海水淡化产业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经济区渤海五十路

    临港综保区

    国际贸易、保税加工再制造

    东至渤海六十三路,西至渤海五十路、五十六路,南至海南线,北至临海码头

    氢能产业园

    氢能产业

    东至渤海二十六路,西至渤海十路,南至珠江道,北至辽河道

    粮油产业园

    粮油食品产业

    东至渤海五十路,西至渤海三十七路,南至黄河道,北至中粮码头

    基础材料产业园

    新能源新材料

    东至渤海二十六路,西至渤海十六北路,南至黄河道,北至辽河道

    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引领区。积极赋能临港,实现功能升级。依托临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国际要素集聚的功能载体,重点发展保税再制造、保税维修、高技术服务贸易等产业。积极推动临港片区纳入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范围,依托港口口岸和制造业、航运物流等产业优势,推动开展油气、粮油、知识产权等交易业务,加快培育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对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引进国际化企业资源,使临港成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临港中欧佳寓、临港医院、临港文化中心、临港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提升区内居住生活的方便性和满意度,加快聚集一定数量的居住人口。适度规划建设多功能商务楼宇,满足入区企业商务办公需求。积极推动临港轨道交通纳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构建多线路公交网络,补齐基础设施配套短板,积极推动临港区域与滨城中部新城的融合发展。

    打造亲海亲绿生态环境。加快临港公共岸线生态修复治理、天津海滨浴场改扩建,进一步营造“亲海亲绿”生态环境,打造美丽海湾,成为滨海特色都市美丽新窗口。加快都市休闲湾规划建设,布局观海休闲、文化汇演、亲海娱乐等功能板块,打造京津冀海滨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

    第三节 推动海港片区建成全国数字贸易标杆区

    建设新型国际贸易集聚区。借助天津港航运资源,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功能区优势,重点布局大宗商品贸易、进口汽车、二手车出口等领域,积极布局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具有天津市对外窗口作用的新型国际贸易集聚区。适时推动海港片区“城市更新”,推动区内加工制造产业升级,推动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再制造业务、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业务,打造保税高端加工贸易区。

    高水平建设天津港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更加全面的开放政策优势,全面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向更高层次创新发展。实施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绿色认证和评级体系,鼓励发展汽车、船舶、医疗设备、机电产品等保税检测维修再制造业务,推广委外加工模式,打造世界级高端维修检测再制造基地。依托区内办公楼宇和仓储等资源,吸引依托口岸的外向型科研机构入区发展,全面打造保税研发设计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和检测维修中心。

    加快海港贸易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围绕便利化通关、数字化转型需求,坚持线上线下并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举原则,对标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基础配套建设经验,加快路网、海关查验、仓储设施功能改造提升,整合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建设智能化仓库,完善数字贸易基础设施,打造国际贸易模式创新的特殊监管区。

    加强港产城融合发展。探索与天津港集团协同联动发展机制,积极融入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吸引航运、物流等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加快港航信息、商贸、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业发展,形成区域港口协同联动。促进与天津港集团一体化通关流程,推广进口“两步申报”和出口“提前申报”通关模式,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抢抓中国(天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扩大高价值消费品进口规模,加快打造海港片区高端消费品进口基地,成为天津市高端跨境消费产品集聚地。


    第七章 实施综合环境提升工程,营造引才聚商优越环境

    贯彻双城战略,坚持产城环境从功能叠加向品质服务升级导向,以促进园区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为目标,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创新园区新型治理,推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文教卫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严格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内外联动与双向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对企业开办、工程审批、办税服务、执行合同、招投标、信用体系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环节进行全链条优化。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内外贸政策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打造便利化政务服务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做好办理接口、申报事项、审批流程、建设收费四个“减法”和集成服务、定制“菜单”、服务力量、信用管理四个“加法”,优化审批管理流程,升级审批服务一体化体系。研究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全面覆盖经济管理事务,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创新举措,推动从严进宽管宽进严管转变。积极取消、精简行政许可中介要件,放宽中介服务准入条件,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秩序。加强对企业家的全方位呵护,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企业安心生产、合法经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诚信作为优化法治环境的核心根本,推动政务诚信制度化,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推动守信激励,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保税。积极开展法治宣传,适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营造低成本市场环境。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减负。降低要素成本,落实用电、用水及用气等价格支持政策。降低税费成本,落实中小微企业普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提高办税效率。降低办事成本,简化报装手续,优化办理流程,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多表合一、并联审批,持续压缩口岸通关时间和成本。

    第二节 提升园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坚持把共同缔造理念融入园区治理各方面,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强化精细管理,实施园区数字化治理,推动部门间数据汇聚共享,强化部门协同和系统集成,打造智慧政务、智慧园林、智慧环保、智慧园区等智慧城市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效率。加强区域商业设施、公共区域等秩序治理。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规划道路循环系统提升交通组织水平,创新机制规范停车秩序。促进多元共治,聚焦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水系治理等领域,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园区建设管理社会化。

    加强安全生产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安全发展保障环境,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速工业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落实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环节相关安全监管责任,运用“互联网+监管”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队伍监管能力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常态化开展工贸、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仓储物流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提升区域安全生产水平。重点开展临港片区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有效遏制区域内各类安全隐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云平台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强化药品零售、使用环节监管,在药品零售机构大力推行电子处方和远程药事服务。全面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药品“一物一码,物码同追”。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加强园区企业、居民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健全完善以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力量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各类预案实战演练、提升多灾种应急救援协同能力。积极培养专业应急救援人才,提升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物资生产动员的能力和调运保障的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积极完善安全、消防等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风险防控。落实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持续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严控政府债务增量,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风险。精准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风险隐患。

    加强园区基层社会治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综合效能,落实“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机制,强化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坚持决策共谋,完善居民会议、代表会议、议事会等基层群众参与决策机制,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搭建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培育数据基层治理文化,打造智慧化社区,进一步提高社区综治安全管理水平和便民服务能力。完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社会志愿者等“多社联动”治理模式,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加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人才管理,引导和支持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推进社会治理专业化建设。

    第三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空港片区进出区拥堵交通节点改造,加快津北公路改建工程进度,协调推动津汉公路高架桥建设,推动航空物流区航双路、机场货运路拓宽改造加快实施,构建便捷顺畅、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立体城市交通网络。加快推进空港片区轨道交通布局建设,实现与市区M2号线、滨海Z2衔接,积极推动M4延伸覆盖空港三期,推动M13、市郊铁路的规划落地,加强与“双城”交通协同。推动临港轨道交通建设,积极纳入滨海新区Z4线、B2线等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增加临港公交线路,延长、加密公交发车,积极推动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公共交通体系,提供优质均衡公共交通服务。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部署5G通信网络、物联网终端和智能化传感器等新基建项目,推动5G网络实现全区覆盖。加快5G等先进通信技术手段在公共管理、制造业领域的试点推广、全面应用。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管廊管线、道路交通、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部署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广泛部署物联网基站、分布式传感器和实时远传末端计量仪表,强化能源计量、消防、智能路网、排水、能源、环保、环境监测和设备设施的监控及定位,健全城市感知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园区大脑”服务平台,集成整合企业服务、民生服务、经济运行监控、城市管理等服务和数据资源,实现“一屏观全区、一网管保税”。

    第四节 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积极推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节能能效、优化能源结构等降碳路径,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大幅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源头减碳,优化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布局防范碳锁定风险,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转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天然气利用,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园区。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深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双控”和节能自愿活动,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先进工业节水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具备条件的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提升节能改造,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实施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岸线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城市绿色生态新风貌。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成效,持续推进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继续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日常巡护监管,严控水体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围绕工业废水、城镇废水污染源,严格源头截污控污。推进实施空港区域污水接入张贵庄污水厂工程,强化园区水污染治理在线监控和智能化监管,实现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建设用地环境监管,确保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符合土地环境质量要求。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全面实施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程,推动实现全区覆盖。

    第五节 健全多元化教育网络

    补齐区域基础教育体系短板。聚焦现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围绕重点企业员工子女、本地居民子女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补齐基础教育急缺短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提质惠民,加快推动空港四幼、五幼、临港嘉陵江道幼儿园建设,探索“公助民办”模式,建设有保税区特色的“公办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普及率。立足区域义务教育阶段需求,推进逸阳空港小学、东七道学校建设,完善中小学教育体系。着力发展国际化高端教育,推进完全中学建设,加快贝赛斯等国际学校建设,满足居民和企业员工高端化教育需求。

    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服务品质。继续探索引进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到保税区独立举办义务教育学校分校或合作办学,提高保税区基础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着力提升教育品牌影响力。积极吸引全国或全市重点学校的名校长、名教师来保税区工作,以空港学校和空港实验小学为核心探索集团化、优质化办学的可行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健全教师培养发展体系,推动岗位设计、教师薪酬、绩效考核等机制创新,打造综合实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第六节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打造空港区域医疗特色名片。推动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医院二期项目建设,创新空港医院办院模式,引进高端医疗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医院,推动在智慧门诊、移动医疗、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领域取得突破。依托空港肿瘤医院,引入国际高端医疗资源,打造自贸区首家高端开放性肿瘤专科医院。统筹两家三级医院医疗资源,发展特色支撑学科,形成空港特色医疗园区。

    完善基层医疗体系配套。推动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建设,充实医疗人员队伍配套。立足空港二期生活配套区社区需求,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推动临港医院及临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度。创新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模式,推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全面托管空港、临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联体”合作模式,推动建立医联体、健共体。完善家庭医生契约制,形成社区服务站、中心和医院三级转诊就医模式。

    探索发展“互联网+医疗”新模式。支持境外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在自贸区内兴办医疗机构,争取落地生根。探索利用自贸区的医疗资源进行“互联网+医疗试点,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医疗健康数据在自贸区内实现共享和数据利用。挖掘利用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高精尖医疗技术、知名专家团队,开拓细胞技术、基因诊疗、精准治疗、进口抗癌药物临床研究应用等前沿项目,推动仿制药、医疗器械落地产业化。

    第七节 打造保税公共文化名片

    完善公共文体服务配套。规划建设空港大剧院、临港文化中心、海港文体中心,完善标准化、均等化、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造提升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注重提升品质,丰富群众生活。依托空港文化中心,建设线上线下一体活动平台,提升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

    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功能优势,围绕推动产城融合和城区型海关特殊监管区与现代化新城区联动,探索建设艺术品展示、保管、定价和交易平台,发展工艺、技术和工业品创意研发、设计、制造、维修和培训机构,开展跨国艺术交流、演出、版权转让及拍卖等文化创意服务业。

    打造保税文化品牌活动。持续开展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打造保税区直升机文化名片。依托空港文化中心,定期举办高品质惠民演出、文化进基层及展览展示等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区域民众幸福感、满意度,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拓展文化体育艺术节活动平台和宣传平台,形成区域性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展示“活力保税”精神风貌。

    第八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实施高质量就业。围绕保税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联合园区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举办保税区企业人才招聘宣讲会、社会化招聘活动,吸引各地高校毕业生、社会人员到区内企业就业,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快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围绕区内重点支柱产业技术人才发展需求,开展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公共实训、技能研发、就业指导等服务,为区内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员工素质持续提升提供支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针对园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空港医院二期工程建设,提供非基本医疗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国寿嘉园乐境老年公寓和复地温莎堡养护院,持续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建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 加强保障,促进“十四五”规划充分落实

    围绕确保实现保税区“十四五”总体发展战略和定位目标,重点在党的建设、深化改革、政策体系和规划落实方面加强保障配套。

    第一节 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升保税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保税区“十四五”目标顺利实现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保税区干部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增强新时代新形势下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能力,完善聘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激励担当作为。主动扛起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市和新区有关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容错免责规定办法,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在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失误,符合容错免责情况的,给予免责,鼓励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创业正能量。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持续深化法定机构改革。强化绩效管理,充分体现主导产业及高质量发展导向,丰富考核指标,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容错激励措施,锤炼干部队伍能力和作风,进一步激发保税区“野战军”的狼性与血性。改革招商人员选聘机制,以市场化方式不拘一格广纳招商能才,充实招商力量,打造多支业务本领强的特色化、专业化招商队伍。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天保控股、临港控股各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实施差异化薪酬分配改革,激励降本提效。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优质资本,推动聚焦主责主业,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使用优先股、永续债、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长期融资工具补充建设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使用国际金融组织以及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有序化解债务风险。

    创新投资机制。探索新的投资体制机制,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开发建设,以多元投资方式推动产业片区和重点功能项目加快建设。创新与中介机构和投资平台的合作模式,实现平台招商。

    第三节 健全政策体系

    创新政策制定机制。明确“以战略定工作,以工作定政策,以政策定资金”顶层设计理念,从保税区政策需求出发开展政策体系完善工作。立足既有政策构建“综合政策-专项政策-实施意见和细则”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设计。完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从项目引进、人才落户、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市场拓展、场景应用等方面调整完善支持政策,增强企业内生发展能力。完善招商政策,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适宜保税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完善投资政策,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第四节 加强规划落实

    建立规划工作机制。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推动解决规划所涉重点事项、重大问题。健全决策咨询机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十四五”规划落实定期主题研讨机制。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质效。强化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托产业(人才)联盟机制,构建人才引进新模式,继续落实国家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强化项目支撑。以规划统筹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谋划支撑规划落实,实施一批民计民生工程和产业项目,形成项目储备科学排布项目建设时序,强化项目投资和建设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实施顺利完成。健全规范融资渠道,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降低建设成本。

    加强监测评估。围绕“十四五”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任务举措,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与各项政策落实情况,保证规划目标实现。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9  |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1  |   津公网安备 12019102000001
    邮箱:tjftz@adm.tjftz.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9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9102000001
    邮箱:tjftz@adm.tjftz.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