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最新文件

名  称: 2020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8074-10835-2021-00015
发布机构: 天津港保税区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文日期: 2021-07-08
发文日期: 2021-07-08
有效性: 有效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保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在区域发展建设、管理等各方面交出了一份敢为、勤为、善为的“保税答卷”。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增长11.3%;实现工业总产值(含军工)1481.3亿元,增长4.4%;商品销售额6955.1亿元,增长36.7%;营利性服务业收入624.6亿元,增长10.3%;交通运输业收入482亿元,增长21.8%。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1亿元,同比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增长3.6%;内联引资到位330.6亿元,增长1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1亿元,增长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二三产业比例为28.9:71.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形成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快速消费品三大产业集群为主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新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现代服务业多领域竞相发展,形成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新兴金融、研发设计和商务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格局,网络货运、大宗贸易平台、互联网服务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三级财政总收入325.8亿元,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273.6亿元,增长14.8%,占比达8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49.7亿元,增长21.7%;企业所得税68.8亿元,增长3.9%;个人所得税21.6亿元,增长16.9%。全年区级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增长13.9%;其中区级税收收入85.4亿元,增长13.3%,占比达89.7%。

  规划设计水平全面提升。继续深化三区两港总体发展策略研究,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明确城镇开发边界、提出建设发展方向。完成SM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启动临港岸线后方及空港三期城市设计,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规划研究。

  绿色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成果显著。临港湿地公园二期项目顺利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生态绿廊彩色园路建成,七彩花田成为新的打卡地;实施东西湖提升改造,引湖水循环流淌,增加游人亲水体验。统一空港、临港、海港区域环卫作业标准,严格落实机扫水洗两个百分百作业。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应收尽收,初步实现全区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二、第二产业

  1、工业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1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83亿元,同比增长4.0%。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18.1亿元,增长4.1%,其中汽车部件110.4亿元、增长11.3%,海工装备57.5亿元、增长13.5%,民用航空13.6亿元、下降34.4%;快速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325亿元,增长6.9%,其中粮油加工275.4亿元、增长8.5%;石油化工业实现产值253.9亿元,下降5.8%;现代冶金业实现产值190.9亿元,增长6.5%;能源供应业实现产值73.9亿元,下降2.5%;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71.3亿元,增长41.6%。分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577.6亿元,增长5.9%;内资企业实现产值805.4亿元,增长2.7%,其中民营企业276.5亿元、增长23.1%。分区域看:空港区域实现产值581.5亿元,增长8.4%;临港区域469.3亿元,增长5.1%;海港区域332.2亿元,下降4.2%。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71.4亿元,增长4.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6.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43.2%、38.9%、28.2%和22.8%;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17.1亿元,增长7.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2%。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29.8亿元,增长25.6%。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36家,比上年增长1家,合计实现产值909.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8%;其中产值超50亿元的有6家,合计实现产值356.4亿元,占全区的25.8%。

  2、建筑业

  202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63.5亿元,增长23.1%;其中建安产值1022.2亿元,增长24.5%。当年新签合同额1793.9亿元,增长7.9%;建筑业施工面积1850.6平方米,增长21.8%;当年新开工面积687.2万平方米,增长27.8%。

  三、第三产业

  1、贸易业

  商品销售增势强劲。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066家,2020年实现商品销售额6955.1亿元,增长36.7%。其中金属材料销售额3613.2亿元、增长152.6%,汽车销售额978.1亿元、下降36%,化工材料销售额741.2亿元、增长21.9%,煤炭及制品销售额320.8亿元、增长45.9%,机电产品销售额138.2亿元、下降13.2%,粮油食品销售额108.6亿元、增长4%。

  超百亿销售额企业达到10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144家,实现销售额5631.7亿元,占比达81%。销售额50亿元以上企业21家,合计实现销售额2996.6亿元,占比为43.1%。销售额1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合计实现销售额1762.7亿元,占比达25.3%。

  社零额下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亿元,下降18.5%,其中汽车类零售额150.6亿元,下降25.7%,占比73.2%。全年零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共33家,合计实现零售额131.3亿元,占比63.9%。

  2、交通运输业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292家,实现营业收入482亿元,增长21.8%。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213.8亿元,增长207.8%,其中网络货运业165.7亿元、增长253.4%;货代与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165.0亿元,下降0.6%;航空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下降58.6%;快递业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增长40.8%;水上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增长1.2%,其中港口业19.2亿元、增长3.9%;铁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增长27.2%。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交通运输企业67家,实现营业收入409.4亿元,占交通运输业总收入的84.9%。

  3、现代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78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50.9亿元,增长9.8%。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7.1亿元,增长18.3%;互联网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0.6亿元,增长50.4%;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1.9亿元,增长21.4%;电信业实现营业收入53.4亿元,增长0.8%;租赁业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下降44.5%;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下降3.4%;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增长0.6%;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增长3.7%。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39家,实现营业收入606.2亿元,占服务业总收入的93.1%。

  4、新兴金融业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亿元,下降4.1%。金融租赁企业收入47.5亿元,增长13.4%;保险企业收入17.8亿元,下降36.7%;融资租赁企业收入34.8亿元,下降27.5%;商业保理企业收入7.6亿元,增长52%;其他金融企业收入32.8亿元,增长37.2%。

  5、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12.4万平方米,增长15.9%;商品房销售额24.6亿元,增长23%。2020年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8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77.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69.4万平方米、办公楼12.8万平方米、其它29.5万平方米。

  四、招商引资

  产业项目精准发力。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全年新增世界500强项目37个,新增市场主体4679户。智能制造再添新能,霍尼韦尔、美新半导体等龙头项目成功落户,GE医疗全球最先进3.0T磁共振生产线投入使用。生物制造链条强韧,引入全球药企市值20强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优质项目。贸易优势不断夯实,厦门国贸、新疆广汇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入区发展。金融招商成效凸显,中铁资本、联想资管等多个项目集聚,北京人寿、盛安保险等项目落户空港保险产业园。

  首都资源加速引入。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为重点,抢抓首都优质资源,全年承接北京重点项目385个,投资额1180.6亿元。其中国开投、中电科集团、中铁、中国邮政等央企投资项目72个,总投资576亿元;纳通、泛海、民生等民企投资项目313个,总投资544亿元。深化与联想集团合作,建设双总部产业园区,实现“千人百亿”运营规模。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同向发力、协同推动,联通视频、紫光软件等18个总部项目落户,引入高端人才5000余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1亿元,增长10%。设备购置完成投资152亿元,占比48%;工业投资63亿元,占比19.7%;服务业投资20亿元,占比6.3%;房地产投资73亿元,占比22.7%;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占比3.8%。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419亿元,包括埃驰汽车内饰、新松机器人、凯普林光电、纳通防护、新城住宅等;续建结转项目87个,总投资435亿元,包括博迈科四期、贝因美奶粉、中昌织物、顺丰产业园、金隅住宅等;竣工项目23个,包括普洛斯产业园、统实饮料、重机总装基地二期、国寿高端养老养生、菜鸟网络等;储备项目45个,总投资736亿元,包括恒瑞医药、天纺科创园、生物制造产业园等。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配套不断完善。成林道延长线、珠江道西延线、机场货运路拓宽改造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出入区交通便捷度显著提升。津晋高速东延线绿化、临港岸线生态修复一期、空港三期基础设施、城市绿廊园路工程、临港湿地公园二期等城市配套项目顺利推进,逐渐形成“大美保税”、“美丽空港”生态名片。空港东七道学校、空港第四幼儿园、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医院二期、天津医科大学临港医院、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贝赛斯国际学校等医疗教育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加快打造区域高质量社会事业配套。

  六、科技与信息化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3家。建立“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和动态管理机制,企业总量达到322家,科技领军企业累计达23家;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2家。中国铁路设计集团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13个项目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瑞普生物、中科院工生所、中铁六院和中铁隧道勘测院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冶天工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成为2020年天津市唯一一家入选企业。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淡化所临港基地、瑞普生物获批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天大滨海院获批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水科所获批市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万峰环保、华大基因、所托瑞安成功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累计13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2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4家。

  创业环境注入新活力。获批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相继成立氢能、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每个联盟吸引百余家企业参加,基本覆盖全产业链。临港渤化、瑞普生物获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目前已达14家,占全市50%。天津港保税区创新创业中心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瑞普生物智创谷、民航科技创业苗圃绩效评估获得市级优秀众创空间。累计建成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7家、市级以上20家。

  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年建设并开通5G基站232个,累计达321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积极推动保税区内5G应用场景实践,天津移动与空客公司合作完成5G智慧工厂建设,天津移动与科大讯飞合作完成5G+AI的智慧教育示范项目。推动区域企业两化融合,全年完成22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实现空港、海港、临港三处办公大厅无线网络覆盖,免费提供企业上网需求。国家超算中心引入空港经济区,实现保税区企业与国家超算中心的无缝对接。

  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一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对16个行业、75类环境影响轻微的项目实行差别化管理,免做环评手续。二是首次联合普华永道咨询有限公司发布《天津港保税区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我区2020年营商环境参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得分77.4分,模拟世行排名第32位,接近我国2020年世行评价第31位排名。三是全年共办理行政许可服务事项183812件,较去年同比增长27%,审批按时办结率100%。“网上办”比例98.5%、“一次办”比例98.7%、“马上办”比例70.5%,较去年同比提高10%,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并联率100%。

  创新行政审批改革。一是在环评、户外广告、出版物零售、代理记账、道路货物运输、职业培训、印刷企业设立、旅行社设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服务等9个行业17个类别中开展告知承诺审批,全年累计办理事项221件。二是纳通防护成为保税区首家享受“拿地即开工”新政策的区内企业,开启保税1天“拿地即开工”时代。三是首次采用施工图设计质量告知承诺制核发施工许可证,通过以函代证+告知承诺方式使中储粮(天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个受益项目。四是为吉旗物联科技(天津)有限公司颁发天津市第一张网络货运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审批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一是推出“企业开办一窗通大礼包”服务。二是打造人力资源、商事登记“综合一窗”。三是实现区内个人信用自助打印零突破。四是设立“滨海通办”、“跨省通办”窗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企业审批管理。

  持续推动自贸改革创新。一是保税维修和再制造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出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已有9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产品涵盖飞机、船舶、运输装备、海工装备和测控设备等多个品类,2020年实现保税维修产值4.6亿元、进出口额8700万美元、拉动直接就业790余人。二是支持跨境资金往来创新举措不断推出,贸易便利化成效显著。推出“分公司开设FT账户”创新举措;出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跨境资金往来的若干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人民币计价开展离岸贸易、扩大在华投资、发展海外直投和搭建VIE结构,有效解决了企业开展离岸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结汇困难。2020年,我区跨境电商进口总单量2150.5万单,同比增长33.4%,占全市的73.5%;总交易额36.1亿元,同比增长31.1%,占全市的74.5%。全年实现汽车平行进口2.7万台,占全国的40%,占全市的70%。

  八、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事故隐患攻坚整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区共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7590家次,排查整治隐患12918项,完成115家企业安全生产巡查和19家重点企业驻厂式安全检查,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1169人。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75%,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稳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能源管控,推进企业能源“双控”责任目标考核,通过率100%;提升企业能源利用率,“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节能量49.2万吨标准煤;着力降低区域能耗水平,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252吨标准煤,较去年下降0.003吨标准煤;持续推动大通关基地、常春汽车等光伏项目建设,累计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港区域PM2.5年均浓度48.8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8%;临港区域PM2.5年均浓度49.0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43天,达标比例66.4%。大沽排水河防潮闸及北塘排水河永和闸断面满足V类水体考核目标,全域内无黑臭水体,空港景观湖获评市级最美河湖。建立实施湾长制,设置三级湾长,探索“海上环卫”机制,对44公里临港海岸线、白水头至独流碱河段15公里岸线及39公里河道进行每日巡回保洁。

  九、社会发展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实现全馆全时对外开放,2020年新增读者会员2200余人,外借图书10万余册次,数字资源点击量达500万次,接待读者24万余人次,累计吸纳读者会员达4.8万余人。图书馆分馆和图书流通站数量达到20家,其中2020年新增图书流通站8家,总分馆馆藏图书共计51万余册,其中2020年新增图书7万余册,全区基层流通图书近9万册,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类型达28种。

  丰富文化生活。举办各类展览、主题沙龙以及慰问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450余场;开展合唱团、中老年艺术培训班等艺术团队建设活动300余场;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与市文联共建青年书法家创作基地。推出线上竞赛及“书香战疫”系列阅读推广活动400余场,参与人数8万余人。充分发挥展示中心服务招商功能,全年累计接待团组100余个,1700余人次。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天津港保税区目前拥有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空港实验小学、临港实验学校、滨海一中四所学校,2020年秋季学期,空港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349名,临港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145名,空港实验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267名,目前在校学生4600余人。学前教育阶段有东方剑桥幼儿园、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海丽达美港幼儿园和临港东方剑桥幼儿园4所普惠性幼儿园及瑞德幼儿园、育树家湖滨幼儿园、启乐原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100余人。

  打造医疗资源高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陆续承担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第一入境点为我市的入境航班新冠肺炎可疑症状人员接诊定点医院”、“经我市口岸入境人员隔离期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等多项疫情救治任务。全年发热门诊累计完成疑似患者筛查3598人,其中确诊病例84人、无症状感染者70人(均为入境);新冠综合急诊累计接诊64人;累计核酸检测11746人,11654人阴性,92人阳性。全年门急诊共计开放245天,累计接诊150771人次,日均615人次;住院部开放共计116天,累计出院患者818人;累计完成手术206例;累计健康查体8155人次。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先后成立肿瘤外科、肿瘤内科、乳腺内科、中西医结合科、核医学科等科室,全年门诊量达到89942人次,增长211%;出院29765人次,与去年持平;手术2781例,增长76.4%;床位周转50.4次;床位使用率71.2%,平均住院日5.17天。创新“医联体”合作模式,捋顺空港医院全面托管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权责事项,全年门诊量18703人次,同比增加639人次,增长率3.5%。

  十、人才、就业与劳动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力落实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及滨海新区“鲲鹏计划”。全年累计发放准迁证3474张,累计落户3229人。实施储备人才政策,为200余家企业共计申报3043名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了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人才创业启动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杰出人才、“项目+团队”、博士来留津资助等10余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共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35人获得高层次人员服务证。积极推动企业育才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个,创新实践基地1个,新增在站博士49人。区内各类人才1.9万余人,院士、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91名,省市级人才295人;技能人才1.6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共计17.5万人,同比增长16.2%;平均工资11.8万元,同比增长8.9%。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14.2万人,平均工资11.5万元,其中民营企业8.1万人,平均工资8.8万元;外资企业3.3万人,平均工资13.5万元。从行业类型看,工业从业人员5.6万人,平均工资11.1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3.5万人,平均工资11.9万元;物流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平均工资10.4万元;贸易业从业人员2.2万人,平均工资13.2万元;房地产业从业人员0.5万人,平均工资9.4万元;服务业从业人员3.4万人,平均工资13.8万元,住餐业从业人员0.2万人,平均工资7.2万元。

  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20年底,养老、工伤、失业三个险种参保人数分别为17.47万人、17.51万人、17.45万人,养老保险待遇全年累计支付20850人,工伤保险待遇全年共计支付3073人次,受理700人失业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全年累计减免社会保险费17.82亿元,其中养老保险16.75亿元、失业保险0.53亿元、工伤保险0.54亿元。积极稳步推进应用社保卡发放养老金工作,应用率为91.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9  |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1  |   津公网安备 12019102000001
邮箱:tjftz@adm.tjftz.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
网站标识码:1201160009
备案序号:津ICP备05001971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9102000001
邮箱:tjftz@adm.tjftz.gov.cn |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